论有效内部控制的构成要素

时间:2020-10-30 12:51:24 管理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论有效内部控制的构成要素

实施内部控制的根本目的,是保证自己的目标得以实现。而企业目标的实现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内部控制是否、有效。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作为一个系统,是由一定的基本要素构成的。尽管不同产业、不同规模、不同文化背景的企业其内部控制不尽相同,同一个企业在不同阶段、不同外部环境,甚至同一企业分布在不同地区、不同产业的分支机构在同一时期的内部控制也存在差异,但面对初露端倪的知识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浪潮,对任何一个公司制企业来说,从企业整体运行而不仅仅从资金运行、从引导与约束并重而不是以约束为主的角度看,只要其内部控制是科学、有效的,则该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至少应具备下列6个构成要素。  一、恰当的组织结构  组织结构是执行管理任务的体制,也是内部控制的重要载体,在整个管理系统中起着“骨架”作用。建立恰当的组织结构,即科学合理地设置企业内部机构(或组织,下同)与岗位、确定机构与岗位职责以及各个机构、各个岗位间的相互关系,是对人流、物流、信息流实现有效内部控制的基本前提。换言之,只有具备了符合本企业实际的组织结构,才有可能使三者科学合理地流通,进而实现企业的目标。 恰当组织结构的确定,应当以本企业的产业及生产经营特点、企业的规模、企业所处的成长阶段、企业员工的素质、企业所处的文化背景及本企业文化状况、企业最高管理当局的管理与经营战略、企业的外部环境及其不确定状况等因素为依据。应当在这些因素的基础上,合理设置组织体系;对各个机构和岗位,分别授予其完成任务所必需的权力、分清各自的职责,使每一项业务的各个环节都有相应的机构和员工负责。  在职责分解的同时应搞好整合,使整个企业的组织体系在相互制衡的前提下协调高效地运行。除了每个组织和董事会及其所属各专门委员会成员、监事会成员、经营者和其他员工(以下统称“员工”),应明确了解自己在整个组织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自己的工作与他人工作的相关性,并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之外,首要的任务是根据既相互牵制、又相互促进的原则,使每一项业务的全部处理过程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不是由一个机构或岗位单独完成,而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机构或岗位在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基础上完成。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制定并严格执行科学合理的业务流程和规章制度,明确各个机构,各个岗位之间的相互关系。科学的业务流程,要求每项业务都要经过既定的步骤,每个步骤都需要办理一定的手续。业务处理的这些步骤与手续,既是完成各项业务活动所必须的环节,又是确保这些业务活动达到预期目的的措施。科学的决策程序是科学的业务流程的核心。规章制度作为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的行为规范,既是企业开展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的依据和标准,又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因此,企业都应依据自身的业务特点、机构与岗位的设置等方面的情况,科学设计并严格遵守各项业务流程,以防止业务活动出现错弊、确保其高效完成;都应根据国家的、政策和本企业的特点,针对生产经营、人力资源管理、分配等各个领域方方面面的活动,制定相互衔接、具体可行的规章制度,使各个岗位上的员工都明确了解在各种情况下应该做什么与怎么做,不该做什么与不该怎么做。  在经济,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矩阵制等组织结构,以及由此承载的内部控制是行之有效的,分别适应了不同类型企业生存与发展的要求。到了知识经济,在众多的领域,这些组织结构已不能继续满足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企业的组织结构应向扁平化、化方向发展。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面临的管理风险、技术风险加大,经营者及其管理创新、技术人员及其技术创新,对一个企业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货币资本所有者在企业生存、发展中的作用下降。面对这种状况,在组织结构的首要组成部分——法人治理结构中,以出资人出资的各类资本即货币资本为基础,以界定货币资本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关系为中心,从而相应建立对二者的激励与约束机构的办法,虽然在工业经济社会是行之有效的,现在却难以适应客观需要。必须建立以货币资本和经营者、技术创新者的人力资本为基础,以界定这两种资本的关系为中心的法人治理结构,从而建立对经营者、技术创新者和货币资本所有者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并且突出对经营者、技术创新者的激励与约束。组织结构的这些变化,不仅直接地改变了它所承载的那部分内部控制,而且要求内部控制的其他方面也相应做出变化。  诚然,组织结构是在综合考虑企业内外部诸多因素的基础上确立的,也应当随着企业内外部条件的不断变化而及时做出必要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