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因理论及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启示探讨

时间:2020-10-29 13:58:33 管理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归因理论及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启示探讨

摘 要:归因理论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成果,针对当代大学生择业的不良心态以及就业困惑,我们可以用归因理论进行全景式探析,并在其指导下,构建现代的个性化就业指导模式,从而培养适合大学生自身个性特点的科学择业观,以形成当代大学生具有竞争力的“就业力”,促进国家就业工作。
  关键词:归因理论;择业困惑;科学择业观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6-0145-02
  
  1972 年,美国加州大学心理学教授,著名心理学家伯纳德·韦纳(Bernard Weiner)在海德的归因理论和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很有影响的“三维度、四因素理论”,即成败归因理论。韦纳分析确定了归因的三个维度,即原因源维度、稳定性维度和可控性维度。进而通过大量分析认为,人们可以为自己或他人的成就找出各种各样的原因,但只有少数原因显得特别突出,即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韦纳认为归因理论的基本原则就是寻求理解是行为的基本动因。一旦先前行为的结果是正确的,人们就可能会力图恢复原有的因果关系,而如果先前的结果是人们不希望的,人们就可能会改变这个结果的原因,以期结果向好的方向转化。所以韦纳认为,对成败的归因在先行条件和成就行为之间起着关键的作用。归因作为前一行为的结果和后一行为的启动之间的结合点,成为两个行为周期之间的桥梁。由动机到行为再到行为结果是一个受众多因素影响的过程。在众多的因素中,有一个或数个被知觉为产生结果的原因,这种归因引起期望水平和情绪体验的变化,进而影响后继行为;后继行为的结果又会再一次被归因,由此而形成循环。如果归因是良性的,即有利于维持自尊心自信心和积极的情感,那么这一循环就趋于良性循环;如果归因是不良的,不利于自尊和自信,产生消极情感,形成恶性循环。因而进行科学合理的归因,归因的正确与否,在人的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此而言,在当代大学生中间建立科学合理的归因方式不仅有利于其学业成绩的发展,而且对指导大学生做好自我评价、形成合理科学的择业观具有积极的意义。如果能在大学生活中运用归因理论建立科学合理、适合自身发展的择业观,就可以从源头上杜绝不良的择业心理和观念,有助于大学生对自身的正确认识,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就业压力。
  
  1 大学生择业难问题归因分析
  
  1.1 目前就业的新形势、新问题
  (1)由于高校连续扩招,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大幅度增长。而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增加幅度并没有大的变化,从而导致高校毕业生高存量、高膨胀。
  (2)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过去的统一分配制度一去不复返。而逐步实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市场化就业运作模式。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学生,由于特定的独生子女年代背景,本身比较叛逆和不独立,同时从小到大均生活在学校这个“温室”里面,导致生理和心理相对不成熟、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和应对挫折能力相对滞后,面对国家新的就业政策,表现出了不同的心理状态。
  (3)国内就业结构总体上存在着地域不平衡以及突出的结构性矛盾。
  (4)由于就业市场上供过于求,导致许多用人单位过分关注文凭,动不动就强调要博士、硕士、MBA,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人才学识与应聘职位不相称,并造成局部的人才积压,最终导致人才难尽其才,加剧了人才的浪费和人才市场的恶性竞争;过分强调性别,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女大学生生理因素、婚姻因素、成就动机等,导致女大学生就业难;过分重视地域,一些用人单位选用人才时优先考虑本地人才,导致外地户口学生机会减少;过分看重经验。许多用人单位越来越喜欢有工作经验的毕业生,要求“来了就能用”。一般大学生无法满足要求。以上这些用人要求对许多毕业生心理上也带来了一些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