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本理论评述及其借鉴意义

时间:2020-10-27 13:45:49 管理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人力资本理论评述及其借鉴意义

内容摘要:知识经济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大趋势,人力资本是推动经济发展的真正动力。为适应经济的高速发展,人力资本理论应运而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达到相当的高度。本文对本世纪50年代后期以来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概况作一简要回顾与评述,并分析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意义,最后得出结论:人力资本是知识经济增长的真正源泉,我国必须加大人力资本的投资力度,以取得更大的经济剩余。  关键词:人力资本 知识经济 投资
  
  人力资本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经济增长的因素是什么?古典经济学家认为自由贸易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因,著名经济学家罗伯特逊(D·H·Rohertson)认为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Engine for Growth)。诺克斯认为“国际贸易不仅是简单地把一定数量的资源加以最适当的配置的手段,它尤其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马克思也提出了内涵与外延两种经济增长方式,并揭示了外延式扩大再生产的规律性。新古典经济学家用生产函数方法分析了内涵式的扩大再生产,并将技术进步因素从资本与劳动中分离出来,认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以及经济理论与研究方法的不断演进,特别是宏观经济学的兴起和统计计量方法的不断成熟,人们更多地注意总投资、总收入、总储备与总消费这些总量的相互关系。而通过对这些总量的分析发现:造成不同国家和地区以相同的实物投入而带来差额悬殊的收益增长的主要因素在于人力资源的质量与存量上的差异。于是,人力资本便成了人们研究的焦点,人力资本理论也应运而行。
  
  人力资本理论的历史回顾
  
  在人力资本的研究中,最具开创性的当数舒尔茨(Schultz)的人力资本理论和贝克尔(Becker)人力资本投资理论。
  1960年,舒尔茨在《人力资本的投资》的演说中指出,传统的古典经济学单纯从自然资源、土地和资金的角度出发,不能解释生产力提高的全部原因。舒尔茨认为,二战以来,一些战败国如西德、日本以及一些自然资源贫乏的国家如瑞士、丹麦其经济都高速增长;而一些资源丰裕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却不尽人意。其根本原因在于被人们乃至众多经济学家所忽视了的重要因素——人力资本的不同。舒尔茨进而得出结论:人力资本是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原因;一国人力资本存量越大,质量越高,其劳动生产率就越高。同时,人力的取得并非是免费的,它的形成是投资的结果。而且只有那些掌握了知识与技能的人力资源才是一切生产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另外,人力资本具有收益递增的特性,也能改善物质资本的生产效率。对此,舒尔茨采用收益率法测算了美国1929-1957年间人力资本投资中最重要的教育投资在经济增长的贡献的比例竞高达33%,这一数据足以证明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
  贝克尔在研究人类家庭时,提出了“时间价值”理论与儿童“量—质”权衡理论以及人力资本投资—收益均衡模型,即人力资本投资的边际成本的当前值等于未来收益的贴现值。贝克尔指出,父母对子女的感情投入上所花费的时间是无法由技术进步所取代的。不发达国家“低水平均衡”的根源在于较高的贴现率使得父母对子女投资减少进而形成恶性循环。而发达国家“高水平均衡”是由于其人力资本相对于物质资本的积累突破某一界限从而使社会总的人力资本增长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20世纪50年代后,更多的学者进行人力资本的研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卢卡斯(Lucas,1988)、罗迈尔(Romer,l986,1990)提出的“新增长理论”。他们在古典的生产函数模型中加入了人力资本,从而确立了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地位。1988年,卢卡斯用人力资本解释了经济持续增长,从而使人力资本内在化。卢卡斯假定人力资本投资的边际产出率递减并引入人力资本外部效应,即社会平均人力资本水平,同时,又假定私人人力资本投资有收益递增的效应,从而证明了人力资本增长率正比于人力资本投入产出率,正比于社会平均人力资本和私人人力资本在最终产品的边际产出率,反比于时间贴现率。1986年和1990年,罗迈尔把技术进步内主化,他认为,特殊的知识和专业化的人力资本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他们具有收益递增的特性,同时,还能提高物质资本的使用效率从而也产生递增收益,促进经济增长。罗迈尔指出,知识的再生产决定于人力资本的投资和原有的知识的积累,并且积累的知识越多,用于生产知识的人力资本边际产出率越高。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人均收入百分率的增长与社会投资于研究开发的人力资本的比重及人力资本在研究开发过程中的边际产出率成正比,与时间贴现率成反比。因而,一些国家投资于研究和开发的人力资本太小,而被“锁”在“低收入陷井”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