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一把手”权力监督的思考

时间:2020-10-09 18:24:15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关于国有企业“一把手”权力监督的思考

  摘要:防止腐朽的关键是监督,监督核心是企业“一把手”,很多腐朽案件都是由于“一把手”权力过于集中、缺乏有效的监督所造成的,文章从查找监督制约的薄弱环节入手,分析了对“一把手”权力监督中存在的缺位现象,制定了对“一把手”权力监督的措施对策,控制权力错位,规范领导行为,才能提高监督效果,保证“一把手”的廉洁从业。

  关键词:国有企业;权力;监督;腐朽

  防止腐朽的关键是监督,监督核心是企业“一把手”。近年来,随着集团公司治理和惩处腐朽力度的不断加大,相继查办了一批领导干部腐朽案件。从这些腐朽案件上看,很多案件都是由于“一把手”权力过于集中、缺乏有效的监督所造成的。因此,加强对“一把手”的权力监督,是当前国有企业反腐倡廉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必须从查找监督制约的薄弱环节入手,制定相应对策,控制权力错位,规范领导行为,保证“一把手”的廉洁从业。

  1.对“一把手”权力监督中存在的缺位

  英国著名思想家阿克顿说:在所有使人类腐化堕落和道德败坏的因素中,权力是出现频率最多和最活跃的因素。“一把手”集人、财、物管理权力于一身,再加上在监督、制度、体制机制等方面存在着缺位,导致“一把手”职务犯罪,极大地损害着企业形象,破坏着经济发展。

  1.1监督上存在缺位。

  从监督主体上看:一是缺乏责任,不敢监督。由于“一把手”掌管人、财、物以及职位升降等重要资源的分配权,监督者在“一把手”面前存在怯懦心理,过分重视自我保护,就出现了:班子成员怕粘上“不团结”之嫌,不愿说;中层干部怕影响进步,不敢说;群众说了又没用,不如不说。导致了“一把手”成为“上管不着、下管不了”的监督死角。二是患得患失,不想监督。纪委具有监督的职能,同时又受“一把手”的直接领导,有的思想上存在着畏难情绪,工作时畏首畏尾,担心得罪了领导,既即监督,也只是写在纸上、停留在口头上,使对“一把手”的监督职能形同虚设。三是缺乏保护,不愿监督。有的监督者坚持原则,对“一把手”出现的问题敢于直言,但在制度上对监督者没有明确的保护措施,使其遭到不同程度的打击报复,冷了监督者的心,导致不愿监督,这样无形中助长了腐朽现象的滋生。

  1.2制度上存在缺位。

  近几年,国有企业逐步建立较为完善的制度体系,都对掌好权、用好权提出了一系列制度化要求,一定程度上规范了领导干部的用权行为。但是一些具体的规范标准还没有出台或者比较笼统。存在着“竹篮式”(漏洞多,只有粗线条的规定)、“橡皮式”(伸缩空间较大,如“不准什么”,“禁止什么”,没有具体的内容)、“瀑布式”(各企业都有各自的标准和规定)等问题,缺乏统一性、严肃性和可操作性。因此,导致制度约束力的软弱乏力,不能发挥应有的约束作用。

  1.3体制机制上存在缺位。

  一是有的“一把手”党政一肩担,他们既是决策者,又是执行者,还是监督者。由于“一把手”的权力过分集中,其他班子成员很难对其进行制约,这就容易造成他们的独断专权。二是多数监督部门和监督人员的权力和利益在被监督者的领导和控制下,监督权缺乏相对的独立性,易受控于被监督者,权益缺乏相对的`保障性。三是现有的法规条款过于原则,掌握和操作有一定的难度;有些法规条款随着形势的发展又显得“力不从心”,很难把监督制约功能完全渗透到对“一把手”的权力运行过程中,使其对“一把手”失去或者减弱了监督制约功能。四是对违纪违法的“一把手”的处理仍然存在着失之于软、失之于宽的现象。有的一免了之,另行任职;有的一走了之,易地做官;有的虽然被撤职,但不久又官复原职。使监督、惩处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

  2.对“一把手”权力监督的措施对策

  2.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重点要在党员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中抓好理想信念教育、党的宗旨教育、党风廉政教育和党内民主集中制的专题教育,要引导和启发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带头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自觉地接受职工群众监督。这是对“一把手”监督工作取得成效的治本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