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新型制造环境下的管理模式成熟度

时间:2020-10-08 10:37:36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分析新型制造环境下的管理模式成熟度

[摘要]随着企业创造环境的变化,企业管理模式的选择应从技术层面转变到管理层面。同时,在考虑制造资源要素体系主体行为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决策。管理模式成熟度越高,企业对制造资源要素就控制得越好,企业管理模式给企业带来的效益就越明显。因此,企业应准确地把握管理模式成熟度的等级,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管理模式;制造资源要素;成熟度
 
  
  管理模式是管理科学中一个经典而富有挑战的研究领域。特别是在当前,面对全球竞争、动态市场和技术创新等诸多挑战,管理模式又成为学术界和实业界关注的热点。然而,目前这些研究却处在一个各自为阵的阶段,导致人们对管理模式概念界定不清,一定程度上也误导了企业的管理实践活动。为此,本文在对国内外管理模式有关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构建新型制造环境下管理模式理论体系的新思路。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20世纪50年代以后出现的成组技术(GT)、柔性制造系统(F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准时生产制(JIT)等[1],以及80年代后期的敏捷制造、大规模定制等管理模式的研究重点在于技术应用[2],以及管理形式与方法的创新上,都是将人、技术和组织看作是构成管理模式的三大制造资源,这容易使企业进入制造技术决策论的误区。实际上,在新型制造系统中,仅仅考虑人、技术和组织这三大制造资源要素是不够的,另外还要考虑信息资源以及更深层次、更广泛的企业文化、管理理念等非技术性资源。针对这种现象,国内许多学者对管理模式的概念作了界定[3],由于研究问题的角度不同,关于管理模式的定义也有多种描述,从而导致人们对管理模式界定不清;更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的研究都没有从更深层次去把握管理模式的本质特性及其形成机理,没有考虑新型制造环境下企业制造资源要素的集成方式及其对管理模式的限制和影响。
  
  (一)管理模式概念的重新界定
  企业的制造资源要素有多种表现形式。从资源要素角度来看,企业内、外各种资源都应纳入管理范畴,即不仅包括企业内部的'人、财、物、信息、技术等资源要素,而且还包括企业外部对企业制造过程产生限制或影响的各种资源。从管理要素角度看,在传统的管理活动中,人、财、物是基本资源要素。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这些基本要素的性质不断演化更新的同时,还有各种新的资源要素大量涌现,并且各种资源要素的重要性权重也相继发生转变,资源管理要素的范围更加广泛。
  上述制造资源要素除了具有目的性、主体行为性、非线性、整体性、互补性等一般特征外,还具有复杂性、多样性、动态可变性、协同性、创新性等新特征[4]。我们将企业的各种制造资源要素通过集成形成的统一体称为制造资源要素体系。制造资源要素体系不仅反映了集成要素之间物质、信息的交换关系,也反映了集成要素之间能量的互换关系。制造资源要素体系是管理模式的支撑基础,它决定着管理模式的基本特性与形态、应用层次及范围。这是管理模式理论研究的基石和逻辑出发点,只有从这一点出发,才能从根本上把握管理模式的本质,从而为构建管理模式理论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管理模式的生成方式分析
  制造资源要素的特征决定了其集成方式是各种各样的。管理模式与企业制造资源要素体系之间的对应关系见表。
  在新型制造环境下,企业管理模式的选择重点已经从技术层面转变到管理层面,依照制造资源要素的主体行为选择管理模式是目前研究的重点,下面对此进行分析。
  1.互补型制造资源要素体系及管理模式
  互补型制造资源要素体系指各资源要素之间以功能互补为基础形成集合体,并由此形成管理模式。当某一资源要素的优势(或劣势)恰恰是另一资源要素的劣势(或优势),双方集成可实现优势互补。如以开发新产品、新技术为目的的企业与企业间的战略联盟(技术开发、市场开发等),企业为了增加优势通过兼并形成的企业集团或合资经营企业,企业为了利用外部资源实施的业务外包或动态联盟等形式都是以互补行为为基础而形成的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