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家治理思想的现代意蕴

时间:2023-03-20 22:11:19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墨家治理思想的现代意蕴

[摘要]墨家的治理思想以“兼爱”为伦理基础,以“尚贤”为指导原则,以“贵义”为社会目标,破除贵贱、亲疏的等级观念。力求构建一个公平公道、节约、效能的古代理想社会。固然墨家治理思想立足于先秦社会,以政治治理为职志,但企业治理与政治治理有相通之处。假如能对墨家治理思想进行创造性诠释,对现代企业治理无疑具有鉴戒和指导意义。现代企业治理根本是人的治理,以人为本,知人善任,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效能,实现人的价值,进而实现企业效益与社会效益。
  [关键词]墨家;兼爱;治理思想;企业治理
  
  年龄战国时代,中国社会剧烈变动,政治上的动荡纷争进而导致思想上的百家争叫,代表不同利益阶层的诸子百家蜂起立说,形成中国思想史上蔚为壮观的文化景观。在那样汹涌澎湃的背景下,诸子著书立说,希看凭藉自己的思想理论而建构一个自以为理想的社会,儒、道、墨、法等诸家无不如此。从这样的层面看,诸子学说是一种治理学说,有着强烈的政治、社会治理的色彩。墨家是先秦最重要的学派之一,《韩非子·显学》说:“世之显学,儒墨也。”在先秦时代,墨家学说足以与儒家思想相颉颃。墨家不遗余力地宣传自己的思想,并且身体力行,其主张虽不为当时的统治者所采纳,但并不能减损其思想的意义与价值,在今天依然有鉴戒意义。
  假如从治理哲学的层面来理解墨家思想,那么,兼爱则是墨家治理思想的伦理基础,尚贤、尚同是其治理原则与方法,贵义则是治理思想的最高目标。墨家的治理思想,是力图构建一个人人相爱同等、社会安定、生活安足、崇尚道义的理想社会。
  
  一、兼爱:企业治理的伦理基础
  
  《吕氏年龄·不二篇》说:墨翟贵兼,“兼爱”是墨家伦理思想最根本最典型的特征。“兼”是整体、全部的意思,《经上》说:“体,分于兼也。”“兼爱”也可以说是“尽爱”、“俱爱”、“周爱”。“兼爱”的另一层意义是“爱无差等”。可见,兼爱是一种同等的无差别的爱,无血缘、亲疏、贵贱之分。兼爱思想与儒家“仁爱”有着鲜明的不同。孔子说仁,“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学而》)孔子说“仁”,只是属于君子的,只有贵族阶层才能够实行“仁”,践履“仁爱”,而那些重利轻义的“小人”是没有“仁爱”可言的。“仁爱”的等级化显然不是下层平民所能接受的。墨家从下层平民的利益出发,针锋相对地提出“兼以易别”,在墨家看来,儒家的“仁爱”实际上是一种“别爱”,要用“兼爱”来代替它。《兼爱上》说:“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在先秦儒家的人性论中,孔子没有明确说明,而孟子则标举人性善的旗帜,指出人皆可以为尧舜;而墨家很少直接谈论人性。但是,综观《墨子》,其自然人性论思想比较明显。墨子以为,古代社会是个纷乱动荡的社会,其原因是大家只爱己身而不爱他人,《兼爱上》说:“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因此。·在《墨子》中,兼爱经常与交利并用,“兼相爱,交相利”,兼爱有互爱互利的意义。墨家对“利”也有自己的诠释,《经说下》说:“义,利也。”墨家所指的“利”实际上是一种社会公利,而非一己私利。只有实行兼相爱,交相利,才能社会稳定,生活安足;反之,就会社会动荡。墨家说仁人应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这与儒家罕言“利”有着根本不同,先秦儒家在义利之辩中以为只有小人才会重利,割裂义与利的辩证关系;而墨家则把义与利有机同一起来。
  从治理哲学的层面考察墨家的“兼相爱,交相利”思想,在企业治理中的价值是不问可知的。台湾学者王蓑源先生指出:企业治理是科技整合的实践。然而,其中以政治治理的影响最早,现代企业治理兴起于欧美,其早先就曾引用政府和教会的治理经验。而且企业治理与政治治理的性质也最接近,固然二者任务不同,但治理对象一样,都是人,先把人管好,一切都好办,这是二者的相同之处。现代的企业治理,从根本上讲是一种人的治理。如何定位劳资关系,即雇主与员工、治理者与被治理者之间的关系,对于调动整个企业中人的积极性至关重要。现在大家都在讲“以人为本”,那么,在企业中实行“以人为本”,最重要的就是要实现劳资双方同等的、互爱互利的关系,惟有如此,在制定企业各项规章制度中,才能够充分考虑到全体员工的利益,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劳资双方固然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利益冲突,但从根本上讲是一种共生关系,利益是一致的,企业的兴衰存亡与企业员工有直接的关系。在企业内部假如能够充分贯彻墨家的兼爱思想,就像《兼爱中》所说的“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员工视企业就像自己的家一样,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就会充分发挥,就会实现企业内部人际关系的***,进而实现企业的效益。
  
  二、尚贤与尚同:企业的治理原则
  
  “尚贤”是墨家思想的第一个论题,由此可见尚贤在墨家思想的重要地位。墨家所说的贤人,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德才兼备的人,当然,这里指的是具备墨家伦理思想的人,与儒家圣人有着明显的不同。在儒家的圣人观中,圣人应该是具备仁义德性的。儒家所说的“仁”是从人性内部自然发展出来的,孟子以为,人天生就具有仁、义、理、智“四端”,推而广之,就成了人的四重常德。而墨家的贤人应该是能够实行兼爱思想的人,兼爱是社会的需要,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需要,兼相爱,交相利。因此,墨家所说的贤人应该是功利主义者。在《尚贤上》中,墨家提出了贤才的标准:“厚乎德行,辨乎言谈,博乎道术。”墨子以为贤良之士是国家的财富,《尚贤上》说:“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事寡,则国家之治薄。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
  “尚贤”是“为政之本”。在《墨子》一书中,《亲士》《尚贤》诸篇反复论证贤良之士对于国家的重要性。《亲士》说:“人国而不存其士,则亡国矣。见贤而不急,则缓其君矣。非贤无急,非士无以虑国。缓贤忘士,而能以其国存者,未曾有也。”《尚贤上》说:在一个国家中,“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对于贤能之才,不仅要储备,而且要予以重视,并给与丰厚的报酬,“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爵位不高,***弗敬。蓄禄不厚,***不信。政令不断***不畏。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也。”(《尚贤上》)
  那么,如何寻求贤能之士?《尚贤上》以古代圣王为例来说明,“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也就是,对于用人应该打破门第、血缘、远近、亲疏关系,“唯才是举”。这与儒家又有明显的区别,儒家以为:“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宪问》)儒家一般不把“小人”包括在贤人之内。墨家以兼爱为伦理原则,小人与君子在才能与品性上没有根本的区别,不应该为求人才规定界限。对于贤能之士,墨家以为要做到各尽其才。《耕柱》篇指出:用人“譬若筑墙然,能筑者筑,能实壤者实壤,能欣者欣,然后墙成也。为义犹是也,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然后义事成也”。《节用中》也说:“凡天下群百工,轮、车、鞲、、陶、冶、梓匠,使各从事其所能。”
  尚同与尚贤是相辅相成的。《墨子》以为,在一个国家中,假如政令不一,只能导致社会动荡。因而,尚同与尚贤一样,是“为政之本”。《墨子》指出,贤人治理国家,应该一统天下之义,才能政令畅通,社会稳定。从组织关系讲,要做到下级服从上级,以上级的意志为意志。用现代政治学来评判,《墨子》尚同思想是一种开明独裁。对于开明独裁的评价不在本文讨论的范围之内。事实上,《墨子》也对贤能之士提出了监视与约束机制,《尚同中》就指出:“已有善,傍荐之;上有过,规谏之,尚同其义其上,而无有下比之心”。《尚贤上》更指出:“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而且,对于贤人还要“听其言,迹其行,察其所能”(《尚贤中》)。可见《墨子》并不是无原则的“尚同”。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墨子》的尚贤与尚同思想固然是就行政治理而言的,但在企业治理上同样也有鉴戒价值。从企业竞争的角度看,当今企业竞争,是资本的竞争,更是人才的竞争,由于只有人才才是企业最根本的因素。广泛的延揽人才,不分远近、亲疏、学历、城乡之别,并做到知人善任,才可能使企业具有竞争力。在企业内部,应该建立一整套有效的激励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使能者上,庸者下。人无完人,在用人上不可责备责备,知人善任,用其所长,避其所短。美国治理学家杜鲁克就曾告诫治理者:“一位经营者假如仅能见人之短,而不能见人之才,刻意挑其短而非着眼于展其才,则这样的经营者本身就是一位弱者。”这与《墨子》的尚贤思想有相通之处。现代企业要善于发现人才,用好人才,使人尽其才。
  与尚贤对应的尚同思想,固然诚如梁启超所说在政治上轻易导致开明独裁,但在企业治理上却有相当的价值。企业治理与行政治理有着很大的不同,企业***与政治***不一样。在企业内部,固然决策也要求***化,可是一旦形成决策,就要一同企业之义,全力以赴。而且市场瞬息万变,假如完全套用行政治理的***决策程序有时会痛失时会。企业的***从某种程度上讲应该是一种***的监视与约束机制,防止治理者滥用权力,而不应该在决策上盲目追求***。当然,企业用贤能之士作为治理者,他们就应该具有一种典范的作用,身体力行,以身作则,言行一致,“言不信者行不果”。
  
  三、贵义:企业的社会目标与责任
  
  在墨学“十论”中,固然没有“贵义”一说:但是,在整个墨家思想体系中,贵义与兼爱密不可分,成为墨家伦理思想的一部分。《墨子·贵义》一开头就说:“万事莫贵于义。”儒墨两家都言“义”,在儒家那里,义是与利相对应的词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二者是对立关系。在儒者看来,“义,事之宜也”,做应该做的事就是“义”,至于结果是不在考虑范围之内,相反就是不义,儒家反对见利忘义。由此可见,儒家所谈的“义”是就动机来说的。墨家对“义”有自己的界定,《经上》说:“义,利也。”《大取》也说:“义,利,不义,害。志功为辩。”“义”与“利”不仅不矛盾,而且是一而二、二而一的题目。前面说过,墨家所谈的“利”不是一己私利,而是社会公利。在墨者那里,“志功为辩”,“义”与“利”、动机与结果得到了有效的同一。必须指出,墨者固然是功利主义者,但不是那种只重结果而不论动机的人,“合其志功而观”是墨家义利同一观的思想基础,《鲁问》以鲁阳文君与墨子对话的形式表达了这一观点。鲁君谓子墨子日:“我有二子,一人者好学,一人者好分人财,孰以为太子而可?子墨子曰:朱可知也。或所为赏与为是也。钓者之恭,非为鱼赐也。饵鼠以虫,非爱之也。吾愿主君之合其志功而观焉。”
  墨家从功利主义的角度来看待义利关系,以为:“义可以利人,故日:义,天下之良宝也。”(《贵义》)在墨家那里,做对个人、社会有益的事就是义。因此,墨家大力提倡“贵义”,教化天下之人,《鲁问》说:“天下匹夫徒步之士少知义,而教天下以义者功亦多,何故弗言也?若得鼓而进于义,则吾义岂不益进哉!”
  就现代企业而言,不须讳言,追求利润是企业的目标之一,没有利润,企业就没有发展壮大的资本,就失往发展的动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利润成了企业唯一的目标或者终纵目标,有益于社会、国家才应该成为企业的最高目标。所谓企业最高目标,是相对企业的共同精神或共同价值观念而言,或者说是企业的理念。美国学者杜克在其所著《治理学》夸大治理的使命,以为:“任何讨论治理的书籍,不以所要完成的使命为开始,则是不了解治理。”企业的存在不仅在于利润,还有它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因此,企业在制定自己的目标时应该考虑到社会效益,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就不至于出现短视行为,才能使企业获得持续有效的发展。目前政府倡导的科学发展观,笔者想以墨家的“贵义”思想作为企业的最高目标,就是一种科学发展观。
  人们在理解成功的时候,有时有偏差。有人以为,企业经营者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就是一种成功。这种观点是非常狭隘的。假如要说这是成功的话,那么也仅仅算小有成就。真正的成功还必须体现其社会价值,做到“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尚贤下》)。这才是一种真正的成功。港台和西方国家的不少企业家,抱定财富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的宗旨,不是把企业的利润用于奢侈的个人消费,而是回馈社会,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群体。比尔·盖茨设立基金会,救助那些处于困顿中无助的艾滋病人,李嘉诚设立李嘉诚基金会用于社会公益事业,等等,他们才是真正成功的企业家,这些都为我们的企业家提供了很好的榜样。笔者以为,这应该成为现代企业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企业就会获得社会大众的广泛认同,而社会大众的认同又是一个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可以用“兼相爱,交相利”来说明这一点。
  当今的中国处于转型过程中,不少企业界人士都是从贫困中成长起来的,由于教育等因素,他们富起来了,却成了财富的奴隶,追求利润成了某些企业经营者的终纵目标,因而常有牺牲环境、社会发展为代价,盲目追求眼前的经济效益,在两千多年前的《墨子》眼前,不感到惭愧吗?
  治理文化崛起于20世纪,随着社会的产业化进程,大企业、至公司不断涌现,治理学成为20世纪的显学。而治理学走向中国则是20世纪后期的事。由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国不可能照搬西方的治理学,更不可能把西方的治理文化全盘搬进来。胡适在20世纪初就曾用墨学来嫁接西方文明,今天要构建中国自己的治理学与治理文化,必须汲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墨家的治理思想不失为一个参照。《墨子》是两千多年前的著作,其中体现的治理思想是建立在当时当地的社会背景基础上的,在今天不可能全盘照抄。墨家关注国计民生,其治理思想可以说是一种目标治理,希看建立一个政治清明、法纪井然、国富民众、民富国治的理想社会。由于种种原因,墨家的愿看没有能够实现。但是,假如能够对墨家治理思想进行创造性诠释,不仅对今天的政府治理具有参考价值,对企业治理也同样具有鉴戒意义。

【墨家治理思想的现代意蕴】相关文章:

道家文化对现代企业治理影响的利与弊03-23

谈现代医院治理会计08-05

研究治理过程的整合治理06-04

从戏剧冲突和语言特色看《雷雨》的悲剧意蕴论文04-26

论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及审美意蕴04-19

语言文学毕业论文-《白鹿原》女性形象的悲剧意蕴05-07

前台mis治理系统06-04

绩效治理系统及作用06-05

哲学化治理的最高境界08-18

剖析非营利组织的治理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