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工业遗产保护的一些思考

时间:2020-10-03 15:48:57 公共管理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关于近现代工业遗产保护的一些思考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文化遗产申请和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近现代工业遗产这一在西方的世界文化遗产事业中占据重要地位的类别,不可回避的摆在文博工作者面前。由于工业遗产保护研究在国内发展相对滞缓,造成官方、公众普遍对我国重要的工业遗产价值认识不足,评定方式和保护方法含糊不清。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从评判标准、保护范围、保护方式等几方面提出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

  [关键词]工业遗产; 保护方法; 思考; 保护价值

  随着我国文化遗产事业的发展,工业遗产这一近现代特有的遗产类别逐渐进入了文保工作者的视野。工业遗产从类别上分可分为工业遗迹、交通运输工具和线路、采矿设施、水利设施、能源设施等。在我国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共有黄崖洞兵工厂旧址、中东铁路建筑群、青岛啤酒厂早期建筑、汉冶萍煤铁厂矿旧址、石龙坝水电站、个旧鸡街火车站、钱塘江大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导弹卫星发射场遗址和南通大生纱厂等九处近现代工业遗产入选,涵盖了工业生产、交通运输、采矿、水利、能源设施等多项内容。但是,我国并没有实行统一的工业遗产价值评价标准,也没有颁布严格的保护条例,工业遗产的命运完全被经济发展的需要所左右,既有798工厂这样成功转型,成为创意文化产业基地的;也有像沈阳冶炼厂、石家庄大兴纱厂、唐山焦化厂这样历经百年风雨不倒却被房地产开发商强行爆破拆除的案例。

  一、评判标准:年代、美学还是历史意义

  通常来说,文化遗产(物质)是指具有历史、艺术或科学价值的文物。工业遗产显然需要更加细化的规定。工业遗产的年代通常比较近,不具备动辄几百年的历史背景;工业遗产往往是各自年代生产生活秩序的有机环节,如商业农业手工业一样普通,通常不具备突出的为人所熟知的历史意义;工业遗产的建筑形式通常比较朴素,厂房车间、积极设施通常不具有艺术上的美感;工业遗产往往是科学技术普及的产物,技术意义有,科学意义通常谈不上。如果这样上纲上线地界定工业遗产,我们的评判工作就会陷入一个误区。

  从年代上来说,虽然工业遗产的年代往往不够久远,与人们传统意义上“古旧”的文物概念有一些差距,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几百年乃至几十年之后,现存的工业遗迹将成为“久远”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比如我国农业历史上重要的曲辕犁,在几百年的耕作史它都显得很普遍,但在机械化开始推广的今天,这种手扶犁会渐渐退出历史舞台,走入博物馆。同样,百年前看似笨重的机器在百年之后也会成为“文物”,而我们今天所选择破坏它,百年之后就再也找不回来了。

  从艺术价值上来说,工业遗迹似乎没有任何优势可言。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像青岛啤酒厂早期建筑和汉冶萍煤铁厂的住宅办公区都是极富特色的西方近代建筑在中国的杰出代表,如果非要上纲上线,那么它们对于所处阶段的美学意义不亚于东交民巷。而对于那些“质朴”的厂房,我们可以以现代艺术的例子加以说明。包豪斯学校的校舍从外观看起来并不比厂房美观多少,但由于它代表了现代艺术的审美理念而显得可贵。

  从历史意义上来说,有一些工业遗迹如汉阳铁厂在中国近代工业发展上时的地位不可忽略,但对于那些“默默无闻”的废弃工业遗迹,我们更应该讲它与城市的整体融合起来看待。就像今天拆了北京的胡同,大家唏嘘不已;明天如果拆了首钢的厂房,人们更会扼腕叹息了。

  二、保护范围:厂房、住宅区还是整个生产线

  工业遗迹还有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保护的范围。对于许多古建筑来说,保住它围墙之内的建筑外观就已经很让人满足。但是对于工业遗迹来说,保住生产区的厂房显然远远不够。由于工业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大型工厂建立之处往往会形成庞大的居住和生活区,住宅、商店、学校、医院等生活设施随之建立。保护厂房看起来很容易,但保护面积庞大的生活区则需要决策者有足够的勇气,原汁原味地保护会造成一个不小的“城市黑洞”;全部放弃则会使厂区失去几分特色,比如钢铁厂的医院往往擅长治疗烧伤,有专门的烧伤治疗室和数量庞大的烧伤病房;而煤矿附近的医院则擅长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纺织厂的职工宿舍往往有女性聚居者的特色,而其他工厂则处处有男性群居的痕迹。

  工业遗产保护的另一个范围问题来自工业的集群效应,即相关的产业往往通过一定的规则联系在一起。以开平煤矿为例,采矿区通过铁路与钢铁厂和水泥厂相连,那保护开平煤矿需不需要连同铁路一起保护?

  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当然是完整性和原真性,但是工业遗产有自身的特殊性,所以在保护范围的问题讨论中,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能全部保留固然好,不能保留则选择典型,或者异地恢复原貌,作为主体遗迹的补充。

  三、保护方式:修旧如旧原样陈设还是另辟他用

  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原则是少干预和慎重重建,对于工业遗迹来说,这样的理念有些不切实际。首先变成遗迹的工业设施一定已经被弃用,保留原貌面临的就是人员的撤出、机器的停转和厂房的无人维护;一座废弃工厂无人问津、保留原貌,多多少少有些恐怖。原样陈设修旧如旧也有问题,让工厂保持原样就要保证生产运行,可是废弃工厂重新运作等于请演员来演戏,等于建造假古董。

  因此,改变用途几乎成了所有工业遗产的唯一选择。开辟成相关产业的博物馆,或者出租作商业用途,至少在规划者眼中,工业遗迹依然被使用,依然有经济价值能够创造利益。只有这样,工业遗迹才能存活下去。

  但是,工业遗产的改造要紧紧依循它的内核。像798工厂这样“成功”改造成创意文化基地的例子固然可喜可贺,但它的出现有特殊的历史背景:一是原工厂的生产内容不适宜公开展出;二是其他方案出台之前,它已经抢先被艺术家们占领。如果每一个大厂房都按照798的案例进行改造,那未免有哗众取宠的嫌疑。将工厂改造成相关产业博物馆是更为普遍的选择。仍然以开平煤矿为例,原来的煤渣堆放场建起了博物馆,博物馆四周建成了工业公园,园中陈列原来的机械和采矿主体的雕像,围墙用花岗岩详细记录了工厂的兴衰,站在公园里,还能看到远处仍在运转的打井机器。而与煤矿相连的废弃铁路将被辟为旅游路线,游客可以乘坐20世纪初样式的火车到下一个工业遗迹或者景点进行参观。这样的改造不仅保留了煤矿的历史文化和精神内核,也保留了遗迹进行可持续发展的可能。

  当然,对于仍然使用中的工业遗产,除了在厂房和机器维护上要以保护文物的标准来精心对待,也要尽量保持工厂的原有用途,至少要用影像记载下工厂的各种变迁。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怎样保护

  谈到工厂的影响,就不能避开另一个严重的问题――工业遗产中涉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人们手耳相传的工艺技术、流程工序、相关传统等。对于仍在使用中的工业遗产,这些都不是问题。但是对于我们只能从老照片和文字记载中回忆的工业遗产,这些就显得十分困难。

  如同每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工业遗产涉及的非物质部分体现了古人智慧的结晶。如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造原理、景德镇瓷器的烧造工艺,这些智慧的复原需要人们经过大量的调查、大量的试验才能完成。而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又涉及到了另一个问题――专业人才的培养。[2]

  如同其他文化遗产一样,对于工业遗产我们总是不敢要求太多,总是小心翼翼地以保住它为最低限度,毕竟在全民尤其是掌权者意识到它们的价值之前,我们要尽力让它们活下去,这也许是每一名文保工作者最大的隐痛。

  参考文献:

  [1]胡跃萍.成都市成华区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研究.2008

  [2]陈文. 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以西安市为例.2007

【关于近现代工业遗产保护的一些思考】相关文章:

1.关于增值税转型改革的一些思考

2.关于夏王朝始年的一些思考文化论文

3.任务导向工业工程实践思考

4.信息哲学的一些思考分析

5.关于高中政治新课程教学的一些思考论文

6.电力企业工业工程管理思考

7.工业工程物流课改思考论文

8.浅谈关于学术论文写作方面的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