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与法学教育的融合问题研究论文

时间:2020-12-05 17:37:08 法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思想政治教育与法学教育的融合问题研究论文

  摘要:我国当前的高校法学教育中仍然以法则专业知识的教授为主,而对高校法科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则首要依托两课教育,由于脱离了专业的专业领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和效果并不理想,法学教育中出现显着的“德智分离”现象。因此,重视并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向法学教育的渗透工作成为燃眉之急。

思想政治教育与法学教育的融合问题研究论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法学教育;融合问题

  一、高校法学构建的基本原则

  (一)目标明晰

  基层党校法学实践课程的设置应紧紧围绕明晰的培训目标:强调基层干部法治理念、提升法治思维及法治方式的能力进行。科学划定法学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确定实践课程体系设置。

  (二)阶梯提升

  人的认识过程是具有反复、上升及无限性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揭示人的认识是由感性认知逐步深化至理性认知,法学实践课程的设置也应遵循人的认识规律,反映从基础至提升再到创新的培养过程、从认知到模仿再到创新的提升过程。体现出培养的递进及层级性。

  (三)体系完整

  实践课程设置体系完整的原则要求实践课程呈多元、有序、递进,彼此密切衔接,课程结构完善、体系完整。法学实践课程的设置应结合学科特点、人的认识规律以及新形势对基层干部的要求等多重因素,构建循序渐进的基础技能、实践认知、实践仿真和实践实战四大实践课程模块,形成层级分明、结构完整的法学实践课程体系。

  二、高校思想政构建

  无论是大到自然界与宇宙的规律、国家政策的制定、社会经济的运行与发展、国情社情人情,还是小到个人的心理、心情和修养,学生们在专业的学习中都能够接触到,可谓包罗万象、纷繁复杂。只有把这些内容都学习和掌握了,大家才能把该专业学深学透、学得通晓明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就目前高校开设的该专业情况来看,一般分为师范类和非师范类两种。师范类毕业生一般进入各类学校从事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研究、管理或者党团组织等工作。非师范类毕业生的就业范围则比较宽泛,可以进入相关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新闻媒体等单位从事思想理论宣传、管理、编辑等工作。

  三、思想政治教育向法学教育的渗透

  (一)政治渗透

  社会主义政治在法学教育中需求施行全方位的落实,并且在法令意识等方面体现党的方针、道路等。经过方针的制定将法学教育具体化,规范法学教育内容,积极的调整教育方法。使法学教育具有政治性特色。特别是在宪法、国家制度、政体等方面问题上,要使法令与政治进行有用的结合,强化经济基础位置,使利益得到公正的分配。法学教育工作的开展要紧紧地环绕确保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明的昌盛开展,利用法令武器保护公民的根本利益。最大极限的发挥党的功用,完成政治任务。法学教育存在意识形态化问题,法令要确保公民的根本利益就需求政治配合,不能够单纯进行学术研究。处理“法令的本质”是进行法学教育的要点。法令不能够丧失社会主义性质,只要坚持社会主义开展才能够不断的进行教育的完善。

  (二)价值观渗透

  价值观能够引导学生对事物实施正确的判断,在法学教育中价值观首要显现在“法令为谁服务”。针对法学的学习要承认“法令的实质”,要深刻的理解“学习法令是为了什么”。这是培育法令人才的要害。我国社会环境的多样性关于学生的思维发生必定的影响,学生在工作的剖析上价值观较为含糊,信仰会发生不坚定,关于法令的学习的目的也存在问题。法令在价值观上要表现公正的准则,发挥伸张正义的基本功能。法学教育要注重培育学生“法令价值观”的构成,将社会主义中心价值观融入到法学教育中,在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思维意识。

  (三)法学多元化实践育人师资队伍

  该模式需由辅导员、班主任、学科竞赛指导老师、社团指导老师、实习实践指导老师、创新创业指导老师、管理干部等共同参与并组成“法学多元化实践育人师资队伍”。其具体职责是:实习实践指导老师负责指导暑期见习、法律实习等实习项目;学科竞赛指导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指导老师负责指导大学生参加模拟法庭竞赛、创新创业大赛等实践创新项目;社团指导老师负责指导大学生社团开展法律援助、志愿服务等实践项目;辅导员、管理干部主要服务大学生,确保各个实践育人项目正确实施。

  (四)实践课程模块的'构建

  构建基础技能、实践认知、实践仿真、实践实战三大法学课程模块:基础技能模块。包括司法礼仪、法律文书写作、法庭语言艺术、法律风险识别等课程。目的在于增强学员的法治精神、法律伦理、法律价值观,具备独特的法律气质与人格;实践认知模块。包括音像庭审、法庭纪录影视、现场法庭观摩等课程。引导学员了解司法部门的职能分工,法律职业的性质及特点,形成对法律的基本认知;实践仿真模块。包括法律专项调查、法律公益项目、模拟仲裁、模拟法庭、模拟谈判、法庭辩论、疑案评析等实践课程。旨在实践认知的基础上,提升学员综合运用法学知识解决工作生活中法律问题的能力。

  (五)法学多元化实践育人模式辅导员角色定位

  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是高校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引领大大学生成长,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要比任课教师多,具有实施实践育人的最大优势。因此,学工系统与教学系统联动或学工系统成为实践育人的主导者或参与者,并组织大学生社团参与实践育人,是该模式的最大特点:其一,辅导员全程引领大学生思想,把握实践育人方向,确保教育事业沿着党指引的方向前进。其二,辅导员扮演不同角色参與实践育人,在“课内实践教学模块”中作为参与者,在“课外实践活动模块”中充当组织者和教育者,在“校外法律实习模块”中成为联络者、管理者。其三,辅导员促进学工系统、教学系统、法律实务部门互为促进、协同推进,优化校外内实践育人资源有效地服务人才培养。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一定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法学专业的日常教学管理内,以对党和国家负责的态度,建立全面的、全过程的法学人才培养机制,落实法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全方位依法治国输送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魏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点与重点研究[J].教育观察,2017,(3):29.

  [2]綦林,宋欢.高校“大德育体系”构建的困境与突破路径[J].高教学刊,2017,(6):21.

【思想政治教育与法学教育的融合问题研究论文】相关文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融合论文06-25

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融合论文12-11

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论文06-26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论文12-12

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观念研究论文10-0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业教育论文10-03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08-01

思想政治教育与学风建设论文10-03

哲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分析研究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