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商法诚实信用原则探究

时间:2022-05-04 03:44:19 法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民商法诚实信用原则探究

  
  【论文关键词】民商法 诚实信用

  【论文摘要】
民商法是中调整平等主体间交换关系的最为重要的法律,诚实信用原则作为民商法的主要原则,统率着民商法的所有条款。因此,诚实信用原则,应成为法律界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民商法诚实信用原则的法律内涵
  
  我国自通则确立诚实信用原则以来,民界关于诚实信用原则的概念内涵有如下四种观点:(1)语义说。认为诚实信用原则是对民事活动的参加者不进行任何欺诈、烙守信用的要求。(2)一般条款说。认为诚实信用原则是外延不十分确定,但具有强制性效力的一般条款。(3)立法者意志说。主张诚实信用原则就是要求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维持双方的利益平衡,以及当事人利益与利益平衡的立法者意志,就是立法者实现上述三方利益平衡的要求,目的在于保持社会稳定与和谐的发展。三方利益平衡是这一原则实现的结果,当事人以诚实、善意的态度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法官根据公平正义进行创造性的司法活动是达到这一结果的手段。(4)双重功能说。主张诚实信用原则由于规范与法律规范合为一体,兼有法律调节和道德调节的双重功能,使法律条文具有极大的弹性,法院因而享有较大的裁量权,能够据以排除当事人的意思自治,而直接调整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这四种观点分别从不同角度和侧面揭示诚实信用原则的概念内涵,因此各有其理论价值,笔者认为,“双重功能说”的诊释,反映了该原则的本质。
  
  二、诚实守信破坏现状分析
  
  首先,社会信用在经济领域破坏严重。目前,企业的经济欺诈,诈骗,骗取出口退税等违法行为相当普遍;另外,假冒伪劣商品充斥着市场,以次充好、以假充真、坑蒙拐骗等行为屡禁不止。阜阳奶粉事件、三鹿奶粉事件等社会信用缺失的行为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良性发展,损害了广大消费者的利益。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研究所信用研究中心主任陈新年指出:中国每年因为逃废造成的直接损失约1800亿元,由于欺诈造成的直接损失约55亿元,产品质量低劣和制假售假造成的各种损失至少有2000亿元,由于“三角债”和现款交易增加的费用约有2000亿元。信用缺失使一部分企业在短期内获利,但是从长期来看它增加了交易,扰乱了市场秩序,对社会贻害无穷。
  其次,在司法工作中也存在着诚信缺失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直接导致了司法实践中对法人主体资格确认的混乱和执行难等问题。另外,在诉讼中也存在诚信缺失的现象。比如,因贪图个人利益而恶意诉讼,任意编造事实,出示和制造伪证,在上诉中提出与一审相反的证据,等等。
  再次,一些企业通过设立人格独立的子公司进行资产转移。子公司以自己的名义对外进行交易,赚了钱被挪到母公司。但是,对于子公司没有能力偿还债务的情况,母公司拒绝承担履行债务的责任。以上的种种情况都严重地损害了社会相关个人和群体的利益,损害了社会正常的金融秩序和诚实信用。
  
  三、建立中国诚实信用的的思考
  
  1.立法与司法的国际化
  颁行典,确立保障社会信用的民事基本法。民法典是调整关系的基本法,它是一个制成熟的标志。目前,我国迫切地需要一套完善的市场律体系来规范经济主体的运行,而民法典对于保障社会信用有着强有力的支撑作用。如果没有民法典的规范,法律体系在市场经济中就缺少了运行的主干。虽然,我国早在1986年就颁布了民法通则,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很多条款和规则已经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不相符了。只有在此基础上重新制定一部民法典,才能约束各种经济行为,才能从制度上保障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建立良好的社会信用;在司法上逐步向判例过渡,在立法中明确判例的地位。参照国外立法对诚实信用原则的广泛运用,或以判例或以立法明确保障诉权正当的行使。另外,要依照诚实信用,完善制止滥用诉权制度。即一方当事人行使某些权利要以对方当事人不提出反对为前提条件,或者一方当事人实现某些权利要以不侵害对方当事人的程序权利乃至实体利益为前提条件。
  2.加强市场主体——公司的信用建设
  从法律角度讲,信用的一个最基本问题,就是市场主体必须诚实无欺地履行自己的义务,否则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在目前信用短缺的时代,重构社会信用体系之时,我们不得不对公司信用的保护予以极大的注意。改善公司的“人”的因素的治理将会有效地防范公司的失信行为,提高公司的信用。各项有关对公司治理完善的法律规制都应坚持规范与效率相结合的原则。比如,确保董事会对公司的战略性和对人员的有效监督,并确保董事会对公司和股东负责”;“完善股东向董事、监事质询的规则;建立董事对第三人承担责任的规则”;以及控制股东的诚心义务,强化董事的义务责任等。另外,坚持采用法定资本制。同时兼采资产信用,“资本信用”与“资产信用”,共同成为公司信用的基础。
  3.建立和健全个人信用体系
  个人信用体系建设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制定信用法律时,第一原则是要尊重个体的权利,尤其是赋予个人的权利,要界定清楚,在什么样的条件下,通过什么样的渠道收集、使用相关信息才是符合宪法。同时,个人信用资料的应当有明确的范围限制,而不是向社会公开或随意提供给其他机构或个人。例如,美国法律规定,个人信用报告只能提供给:与信用交易有关的人;为雇佣目的;承保;奉法院的命令或有联邦大陪审团的传票等。个人信用制度的目的在于给市场经济参与者提供选择交易对方的客观判断依据,并且不守信用者寸步难行。
  
  四、结束语
  
  信用是人类文明的果实,是现代社会发展到市场经济阶段必备的理念与法律意识。信用是维系商品交换的基本前提,交换双方以信用为守约条件,构成相互信任的经济和法律关系。信用更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对社会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但是我国针对信用方面的立法仍然滞后,民商法需要调整信用问题,将建立完善的信用体系纳入法律的框架中来。
  
  参考文献:
  [1]马原.中国民法讲义[M].全国法院干部业余大学教材,1996.
  [2]张新宝.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M].法律出版社,1986.
  [3]史尚宽.债法总论[M].荣泰印书馆,1978.
  [4]何孝元.诚实信用原则与衡平法[M].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97.
  [5]何孝元.诚实信用原则与衡平法[M].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97.
  [6]王利明.民商法研究.法律出版社,1999.
  [7]杨立新.人身权法.中国出版社,1996.

【民商法诚实信用原则探究】相关文章:

浅论民商法与经济法的关系论文(精选6篇)06-02

探究开题报告(通用5篇)03-26

如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05-19

汽车玻璃的发展趋势探究04-06

高职院校混合学习模式设计与应用探究论文05-03

桥梁建设中常见的桥梁技术与问题探究04-01

房地产企业税务筹划风险管理探究论文01-14

水利建筑企业固定资产管理问题探究论文02-06

钢琴教学网络信息化改革探究论文04-26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探究性学习论文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