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德国人格权理论之辩(5)

时间:2017-11-21 我要投稿
一般人格权直接通过对权利的不法侵害来进行保护,可以这样来宣称“完全地对人进行保护,名义上也包括对生命、身体(健康)和自由的保护,当然还包括对名誉和性的纯洁的保护。”[81]这部分学者中还有人认为,对于人格权的承认可以基本上依据《德国民法典》第12、第823、第824及第825条或者其他的专门法来确认。实际上,进一步的对人格权的综合保护来自于虽然未曾书面写明、但确是当然存在的法律句子:“每一项侵害权利的行为都将是可惩罚的。”基尔克承认,立法者拒绝了对一般人格权的承认,这是一个基于教条主义而犯的错误,但是一般人格权的存在是不可阻挡的。在这个意义上,《德国民法典》第823条必须从多个角度来理解,仅仅是这种最重要的一般人格权必须尤其得到强调,虽然它没有得到规定,但是确将同样地享受法律的保护。[82]
      第二,类推适用其他已经被承认的人格权。该观点认为,可以从现行法律秩序中承认一般人格权。有人认为,原则上可以承认个人的人格权将通过将法律秩序联系成一个大的整体来完成,从这一点来看,一般人格权也可以被推演出来。[83]另有人认为,原则上承认一般人格权要从个别的关于现存的“人的一般权利的中心”的规定中得出,因为这也可以从《德国民法典》第823条第1款中得出。如果这种解释能够成立,那么根据这种解释,实务上对此规范的需要就可以解决了。[84]
      从上面两种解决思路来看,在民法典中没有被明确规定的人格权在后来的实务中并非于法无据。虽然,在丰富的理论争辩和民众意见充分表达的基础上,立法者以貌似民主的方式决定了不给这些实际上被承认的人格上的“高级利益”穿上权利的外衣。但是,民法典生效之后的学者对人格权的预言及实践中20世纪德国人格权保护日臻周全的发展史都证明了颠扑不破的真理———“每一位法学者在其创见于开始之际,被讥为异端邪说,最后则被贬为陈腔滥调,他所享有的,只是在此两极之间短暂胜利的喝彩。”[85]潘德克吞法学的权利之说又何曾不是如此? 
  
注释:
  [1]如林来梵:《人的尊严与人格尊严》,载《浙江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刘练军:《试论作为宪法权利的人格权》,载《公法评论》(第五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43-162页;刘志刚:《人格尊严的宪法意义》,载《中国法学》2007年第1期。
  [2]如王利明:《人格权制度在中国民法典中的地位》,载《法学研究》2003年第2期;尹田:《论人格权的本质》,载《法学研究》2002年第5期;薛军:《法人人格权的基本理论问题探析》,载《法律科学》2004年第1期。
  [3]如王利明:《试论人格权的新发展》,载《法商研究》2006年第5期;龙卫球:《自然人人格权及其当代进路考察》,载《清华法学》2002年第2期;徐国栋:《人格权制度历史沿革考》,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8年第1期;徐国栋:《人身关系流变考》(上、下),载《法学》2002年第6、7期;徐国栋:《寻找丢失的人格》,载《法律科学》2004年第6期。
  [4]Coing, DerRechtsbegriff derMenschlichen Person und die Theorie derMenschenrechte. [5]Beitrage zurRechtsforchung;1959. S.199f.f
  [6]Savigny, System des heutigen R mischen Rechts, 1840, BdⅠ, S.7.
  [7]Savigny, System des heutigen R mischen Rechts,1840, BdⅡ, S.2.
  [8]Savigny, aaO.6, S.334.
  [9]Savigny, aaO. 6, S. 335-337.
  [10]Savigny, Vom BerufunsererZeit fürGesetzgebung und Rechtswissenschaft. 1814. S. 117.f
  [11]Savigny, aaO. 6, S. 334.
  [12]Savigny, aaO. 6, S. 335.f
  [13]Savigny, aaO. 6, S. 336.
  [14]Vg.l Coing, ZurEntwicklung des Zivilrechtlichen Pers nlichkeitsschulzes, JZ 1958. S. 559.
  Leuze, Die Entwicklung desPers nlichkeitsrecht im 19. Jahrhundert, 1962. S. 51.
  [15]Ebenda.
  [16]Vg.l Neuner, Wesen und Arten derPrivatrechtsverhaltnisse; 1866. S. 15.
  [17]Neuner, aaO. 16. S. 16.
  [18]Neuner, aaO. 16. S. 17.
  [19]Regelsberger, Pandekten, Bd.Ⅰ; 1893. S.198.
  [20]Regelsberger, aaO. 19. S.197.
  [21]Regelsberger, aaO. 19. S. 198.f
  [22]Regelsberger, aaO. 19. S. 204.
  [23]Vg.l Klippe,l HistorischeWurzeln und Funktionen von Immaterialgüter- und Pers nlichkeitsrechten im 19. Jahrhun-dert, in ZNR 4. 1982, S. 132.
  [24]Gareis, Das juristischeWesen derAutorrechte, sowie desFirmen- undMarkenschutzes, in: BuschsArchiv fürTho-rie und Praxis des allgemeinen deutschenHandels- undWechselrechts, Bd. 35(1877), S. 185(187f).
  [25]Gareis, aaO. 24, S. 185(188).
19世纪德国人格权理论之辩(5)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热门推荐
  • 司法改革背景下检察官错案责任追究制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