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女性丧礼为中心的经济与法律题目

时间:2020-10-21 09:08:50 法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以女性丧礼为中心的经济与法律题目

  在笔者故乡——湖南省东南部的安仁县一带,存在着一种名为“讨鼓旗”的习俗。即每当妇人往世的时候,以死者兄弟为代表的外家人有权在丧礼上得到一笔财礼。这笔财礼牵涉的非常复杂,——从外家吊孝的花费到死者当初的嫁妆,其中还包含一些传统的财产观念。由此可以展现当地迄今为止的妇女生活中很多鲜为人知的惯例,本文对此试加以。

以女性丧礼为中心的经济与法律题目

  一、“鼓旗”的名与义

  “讨鼓旗”习俗未见于任何记载,其空间分布范围尚不清楚。笔者曾翻检当地的方志[1]、***时期的调查材料[2],并尽力寻找一些与当地有关的文献[3],也查阅过相邻地区和其他地区的相关资料,都没有找到与此有关的只言片语。笔者感觉这一习俗在邻近各县(如茶陵、酃县)以及毗连的江西各县应该也是存在的[4],未发现记载的原因,除了还须继续努力之外,更主要的可能还是这类事件过于微妙,不便言说。

  既然缺乏文献依据,“讨鼓旗”一词的名义便足以构成一个值得讨论的题目。这三个本字是笔者根据当地的方音记下来的;前面的“讨”字不成题目,后面的“鼓旗”二字有人觉得当作“古器”。其理由是:这一习俗的含义在于“讨样东西作个纪念”,既然是作纪念,当然要以能传代的东西比较好,所以这东西应当叫“古器”;或者说是“讨样东西作古器”的意思[5]。笔者觉得这种解释不大能通。假如说这一习俗的目的仅仅在于“作纪念”的话,何须要用“讨”这个名目?在这里,“讨”字意味着“求取”、“索要”,实际上暗含着一种权力关系[6]。再说,用作纪念的东西可以有很多,为什么单单要挑“古器”?人家的古器总回是值点钱的东西,它与你外家人何干,凭什么要给你?事实上,以笔者耳闻目见所及,在这一场合被当作礼品赠予的东西无一例外都是新的,根本就不“古”。由此可见,“古器”之说并没有捉住要领。

  笔者将这个语汇记作“鼓旗”,主要是基于两方面考虑:其一是方言中对这个语汇的发音。在安仁话中,“古”、“鼓”二字如同普通话中一样是完全同音的;“器”与“旗”的韵母相同,但声母和声调都有差异(“器”送气、往声,“旗”不送气、阳平)。具体到这个语汇中,由于重音在前一个字,后一个字发生变调,都变为轻声,这样,“古器”和“鼓旗”这两种说法说起来便只有“器”字送气、“旗”字不送气的细微差别。差别尽管细微,但还是很清楚。在交谈中,确实有不少人将这个语汇说成“古器”的,但笔者从小从父老口进耳到的便是将这个语汇说成“鼓旗”的[7]。在这里,即使谨慎地以为“鼓旗”的说法未必比“古器”之说更近乎本义的话,前者至少具有与后者同等的语音证据。

  何况还有另一方面,那便是“鼓旗”二字所可能产生的意***释。正如很多风俗都有一个很委婉的“名”一样,笔者以为“鼓旗”二字也只是一个由头,就比如当地给远行的人送点钱叫“茶”钱,实在际涵义仅仅是一笔财礼。讨取财礼当然不能师出无名,名不正则言不顺;而人向来又有重义轻利的传统,亲戚之间赤******地谈钱多少有点不好意思,于是免不了要找一个既有光明正大理由、同时听起来又比较蕴藉的名目。“鼓旗”正是这样一个兼具双美的现成借口。

  要讲清这一点,在此须叙述一些相关的风俗。按当地的丧礼,外家人往孝家吊唁是一切亲戚中最隆重、最正规的。往,当然不能空着手,须置办一套行头。这套行头的中心是酒馔香炮各色祭品,以及花圈、挽幛之类,用一个“杠”抬着[8],前面则有一套仪仗。仪仗由两部分组成,其一为旗(一般为2面);其二为乐队。当地用乐通常有两种,一种俗称“大锣大钹”,由两人合奏,用于舞龙灯及丧葬祭奠之类仪式;另一种为“小打”,由鼓(1面)、钹(2付)、锣(2块)、喇叭(1至2把)或者外加二胡(由前述乐手兼司)组成,适用于各种场合。此外还有西洋管乐(俗称“洋鼓洋号”),其功用属于小打一类。在吊孝的仪仗中,“大锣”是必须的,但不用钹,而是用大锣一对,长三声、短四声地齐叫,不断重复;“小打”则不一定,一视其消费高低,假如用则与大锣并用,各行其是;洋鼓洋号尤不必须,一般只是作为“小打”的新潮替换品。为节省人力,扛旗与叫锣的职司往往合而为一,即一共只用两人,每人肩扛旗而手叫锣(于是也就有一些为求简起见只叫锣而不打旗的)。行进中还须沿途放铳,这只是起警示作用,一般无须专门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