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救济制度之我见

时间:2020-10-29 19:20:44 法律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执行救济制度之我见

提要:在执行活动中,由于多方面原因,执行瑕疵不可能完全消除,执行行为的违法或不当,难免发生损害当事人和利害关系人权益的情形,因此有损害就必须有救济,本文试从执行救济的和现行的有关规定进手,就重塑我国执行救济制度略作探讨。

  执行是人民法院执行机构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运用国家强制力依法采取执行措施,强制负有执行义务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完成一定义务,实现执行权利人权利的一种执法活动,由于执行行为的职权性和强制性,决定了其客体(执行标的)的不可抗辩性。但是执行活动实践中,由于多方面原因,执行瑕疵不可能完全消除,执行行为的违法或不当,难免发生损害当事人和利害关系人权益的情形,因此有损害就必须有救济,对执行程序中当事人和利害关系人权利的补救和保护,就是我们所说的执行救济。本文试从执行救济的理论和实践进手,就重塑我国执行救济制度略作探讨。

  一、执行救济基本原理

  执行救济,是指执行当事人或利害关系人因自己的正当权益受到执行法院违法或不当执行行为的侵害,依法请求采取保护和救济措施的法律制度。

  透析执行救济概念,可以推出执行救济的四个构成要件。第一,执行法院实施了民事执行行为。执行救济是针对执行程序而设立的,没有执行程序,也就没有执行救济。第二,执行法院的执行行为具有违法性或不当性。执行法院的执行行为代表着国家意志,具有国家强制力,假如由于正当行使执行权,使债务人的财产减少或权利发生变更,则不存在救济,只有民事执行行为违法或不当才必须纠正,并对受害人采取补救措施。第三,当事人或案外人的正当权益受到损害。只有当事人或案外人正当权益受到执行行为侵害时,才有必要通过一定的程序予以救济,假如正当权益没有受到,则不存在救济的必要。第四,违法或不当执行行为与损害结果具有因果关系。只有当事人或案外人的损害是由于执行机关的违法或不当执行行为所造成,即违法或不当执行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时,才能采取纠正或补救措施。假如当事人或案外人损害是由于其他原因造成的,就不存在执行救济题目。

  设置执行救济的目的,是对违法或不当执行行为所造成的消极后果进行补救,以保护受害者的正当权益。在执行过程中,违法或不当执行行为所造成的消极后果是双重的,它一方面侵害了当事人或案外人的正当权益,另一方面又损害了人民法院的执法权威,影响了执行效率。因此执行救济的实质就是通过纠正违法或不当执行行为,一方面对受侵害人的正当权益进行补救,另一方面是有效监视人民法院依法行使执行权,确保执行中的司法公正。

  根据执行救济的内容不同,可以将救济的分为程序上的救济和实体上的救济两种。程序上的执行救济方法称为执行异议,即执行当事人或利害关系人对执行法院违反法定执行程序的执行行为不服,请求执行法院予以纠正的救济方法。实体上的救济方法称为异议之诉,即执行当事人或利害关系人对执行根据所载的实体权利义务关系或执行标的物有争议,向执行法院提出要求变更的诉讼请求,这是解决民事执行实体题目的救济方法。

  二、我国现行执行救济制度评述

  我国民诉法及最高院关于执行工作若干规定只确立了两种执行救济方法。一是案外人异议,二是执行回转。

  案外人异议。按照民诉法第208条规定,案外人异议,是指执行过程中,没有参加执行程序的案外人对执行标的提出不同的意见,并主张独立的实体权利。根据规定,提起执行异议应当符合以下条件。第一,有权提出异议的主体,只能是案外人,即执行案件当事人以外的人。第二,必须是对执行标的提出异议,即以为对执行标的享有全部或部份所有权,或有其他足以排除强制执行的权利,如抵押权、留置权、典权、质权等。第三,案外人异议必须在执行程序开始后至执行程序终结条件出。案外人异议的救济程序是:案外人在执行过程中提出异议后,执行员应当依照法定的程序进行审查并作出处理。理由不成立的,予以驳回;理由成立的,由院长批准,中止执行。假如发现判决、裁定确有错误的,则按照审判监视程序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