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政治基础与民法取向

时间:2023-03-24 16:10:51 法律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浅谈政治基础与民法取向

论文关键词:民法 政治基础 国家主义 法治国家 契约关系 市民权
  论文摘要:得益于国家主义的整合作用,新中国获得了较为同一的国家形态,但国家主义也给中国的发展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市场经济文明运动,使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城邦之间的关系更多地成为理性化的契约关系。这种契约关系,一方面以个人自主平权为条件,另一方面又促进了个人主体意识的增长。不***法、私法还是社会法,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是对公权力的限制和对私权利的保障。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对私权利的最大损害来源于公权力的滥用。因此,在我国当前依法治国环境下,应当大力弘扬民法同等、自由的契约精神,坚持民法的市民权本位即私主体或民事主体权利本位。
  民法属于上层建筑且为统治者所制定和认可,因而民法与政治有一定的关系,研究民法本位及其价值取向应当考察其政治基础。
  一、中国国家主义缘起与弊端
  考察中国政治与法的关系的发展过程,可以清楚地看到国家主义观念对于法与政治关系的影响。中国政治法律文化中国家主义特点的形成与中国独特的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华文明起源于黄土高原上的黄河流域。黄河的阻塞与泛滥客观上需要有一个中心集权的政权,能够有威看动员所有的资源,也能指挥有关的民众,在黄河的威胁之下,给予社会发展应有的安全。季风所携带的水分由东向西在沿途变为降水,经过中原地区进进西北之后已成强弩之末,降水骤减。由此造成了游牧文明与农业文明的分野。而游牧民族与中原农业地区的冲突,则成为贯串中国历史的一条主线。在天气不利、牧草稀疏、牲口大量死亡的年份,游牧民族不由自主地要南下侵掠。这样的侵略极易得手,由于农业生产收获是一年一度的,而产品的消费是逐步进行的。农民手中常有半年左右的存粮。公元前3世纪(即战国时代)这种威胁已相当严重,这时已有将北方几个小国家所筑的原始形态的土壁(即最初的长城)接起来构成一座整体城塞的必要。这项工程终极在秦始皇执政时期以暴力为手段征发民夫完成。可见,这种“国防上的需要,也成为促成中心集权的一个重要因素。”[1]
  假如放在一个很长的历史运动过程中往考察,则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传统中断最剧烈的一次变革,而且这种中断的影响一直延续到现在。但是在整个中国传统中断的过程中,惟一未曾中断过的传统就是国家主义。灾荒频仍,幅员辽阔,技术条件和制度构建不发达,以农业为主体的经济结构,边境持续的战事等,都决定了中心集权的国家政治结构还必须延续下往。中国在体制构建方面还搬用了不少苏联的东西。而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的突出特点就是高度的中心集权。一个国家经济的现代化需要有一定量的资本积累。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条件决定了中国的资本原始积累题目只能通过对内积累的方式解决,即在全民持续三十多年低水平生活的基础上,国家实际上依靠集中全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一部分消费资料来完成积累,造就整个国家的产业体系。中国在无法进行对外原始积累也无法进行对内自然缓慢的原始积累的情况下,得益于国家主义指导下的经济政策,新中国以高昂的代价在较短时间内积累起了可观的社会资本,奠定了国家发展的基础。
  但是,国家主义也给中国的发展带来诸多不利影响。事实上,中国自宋朝以后,国家主义就已经跨过了其黄金时代而开始走下坡路。但是中国的封建社会是一个超稳定的社会结构,内部产生不出新体制的因素。明末时中国的封建社会无论是政治体制还是意识形态都已经走向了不可逆转的国家主义的顶峰。清朝进主中原实际上是以一个少数民族特有的生命力调和了当时国家主义的题目,但并没有解决这个题目。所以一俟政权稳定之后,国家主义题目就再度萌生。表现为赋税激增、官僚机构极度膨胀、意识形态领域空前独裁、官营手产业膨胀、官员贪腐日益严重、中心对地方加强控制等。尚未等中国历史上治乱兴废的周期率再度发生作用,中国已经***打开国门,极不情愿地融进整个世界的发展。新中国的政治理念和体制构建两个方面仍然承袭了国家主义的基本特点。国家主义的弊端就在于它在经济和文化领域极端限制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因此一旦理想主义的号召失往效力,整个社会活动的效率会空前下降。从反“右”扩大化开始,国家主义的倾向在政治生活、***法治建设和经济建设领域再度抬头,政治生活出现不正常的现象,经济建设效率下降,***法治建设遭到严重破坏[2]。
  20世纪80年代以后,整个国家实行政策调整,推行经济体制改革。由于在经济领域国家主义政策逐步松动,因而开释了经济活力,取得了众人瞩目的经济成就。相应地,在***法治建设方面也取得了长足进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后,又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伟目标。这必将对整个国家的***法制建设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当然,与国家主义伴生的权力本位和官本位,无论是作为一种体制,还是作为一种观念,在中国社会形成和繁衍的历史都己非常久远,特权制度、特权思想通过几千年的历史沉淀,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其根基

【浅谈政治基础与民法取向】相关文章:

人性观照下的民法价值取向探索06-09

浅谈关于服务营销的基础和文化06-11

浅谈课程改革的基础教育论文05-31

浅谈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05-03

独特的民法原理06-02

有关民法论文的思路05-10

浅谈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原因论文04-14

论《傲慢与偏见》婚姻价值取向05-01

关于美学价值取向的电影艺术论文04-26

美国反垄断法价值取向的历史演变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