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对地理公开课课堂教学模式的挑战及对策论文

时间:2020-08-17 12:01:53 地理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新课程理念对地理公开课课堂教学模式的挑战及对策论文

  【摘要】新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看到了许多可喜的变化,各地纷纷以公开课的形式汇报、交流自己的成果,但不难发现,不少地理公开课课堂教学在教学设计、实施过程中常常进入目标定位空洞;多媒体整合舍本逐末;合作交流过度注重形式;对学生的学习评价过于草率;公开课的真实性有点失真等困惑,这些困惑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新课程理念对地理公开课课堂教学模式的挑战及对策论文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地理公开课课堂教学模式

  地理公开课课堂教学模式是就地理课的教学为同行提供一个教学案例,供大家学习借鉴或讨论剖析,共同研究、解决某些教学问题的教学行为,它是各级学校开展教研活动的一种常用形式。由于举办的目的不同,它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也各异。特别是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求真务实的地理课堂教学对提升教育理念,传播先进的教学方法,推进教育科研和教学改革,提高师资水平,无疑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不失为一种良好的研讨形式,这正是人们所期冀的。但也不难发现不少地理课堂教学在教学设计、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需要探讨的问题,笔者就自己的体会,谈谈对地理公开课课堂教学模式的看法。

  一、教学目标的定位挑战及对策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2000年2月颁布的,以下简称《大纲》)对地理课堂教学有明确的目标要求,《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2003年7月颁布的,以下简称《新课标》)也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大方面阐述了地理教学目标,所以地理课堂教学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师当然要十分清楚,学生也应该了解,因为从心理学的角度讲,目标越明确,学习会越主动,效果也就越好。所以有些地理教师在上课一开始,就出示教学目标,或者将教学目标印发给学生,这是符合《新课标》的教学理念的。但问题是我们应该如何设计、阐述教学目标?下面先看一位青年教师在执教五年制师范教材《地理学》“农业的区位选择”一节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掌握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区位选择的影响;懂得对不同的农业部门进行合理的区位选择。(2)能力目标:将所学的理论转换反馈于实际案例中,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目标:树立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人地协调发展观念,培养学生理智客观的地理思维。

  当学生看到“使”学生……,“培养”学生……,时,有几个思维活跃的学生叽叽喳喳,整个课堂出现尴尬局面,这种局面的出现是教学目标设置“非专业性”的典型表现。然而传统的地理教学中我们对这种“典型表现”已习以为常,因为以前的“旧大纲”关于地理教学目的阐述就是“使”学生……,“培养”学生……,的字样,况且目前有几家国家级核心期刊在登载典型教案时,也出现上述字样。这也就不怪这位青年教师如此设置本课的教学目标。

  《新课标》对课程目标的总体目标进行了如下阐述:“通过……,获得……,能够……,增强……,树立……。这不仅是阐述方式上的变化,而且也体现了教育理念的变化,对于这种变化,我们不仅要从阐述方式上去把握,更重要的是领会其精神实质,使我们的教学行为真正实现“学生是地理学习的主人”。

  笔者认为,按照《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的设置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教学目标陈述的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新课标》的教育理念是学生是地理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地理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所以教学目标陈述的应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包括语言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实践技能和情感态度等),而不应当是教师打算做什么,判断一个教师的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凭据是学生有没有获得具体的进步,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任务。所以,这位青年教师的陈述“使”学生……,“培养”学生……是不恰当的,因为对学生而言像是命令,老师要“培养”我……,我不让他培养他也得培养,真是无奈,所以学生的学习是不情愿的,但又没办法,只能出现刚才的尴尬局面,表示不情愿。

  2.教学目标的'陈述力求有用、准确、具体、可操作,尽量避免用含糊和不切实际的语言陈述目标。

  关于“知识与技能”的目标设计,应本着“基础的”且“有用的”知识为学习内容,关注地理基本技能的掌握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这样的地理课应该以生活地理知识传授、地理能力发展、地理思维训练、生态伦理培养等作为基本的目标。如掌握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区位选择的影响;分析不同的农业部门进行合理的区位选择原因。就是有用地理的体现。因为它是对现实生活的概括和升华,可使学生对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而有些类似要求“识记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的目标即“无用的地理”。因为一是这样的知识确实对学生的生活影响不大,二是如果将这样的教学内容设置成要求背诵记忆的目标,而不是通过地理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在需要时自主获取,那就偏离地理教育的基本目标。

  关于“方法与过程”的目标设计,应尽可能反映具体的活动过程和活动质量,尝试运用所学知识整理、分析、综合、归纳、解释地理信息,并将地理信息应用地理学习、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中。如上面青年教师提到的“将所学的理论转换反馈于实际案例中”,就是新课改教育理念的体现。但其中的“懂得”以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陈述就不具体,因为“懂得”是表示内部心理过程的术语,缺乏质和量的具体规定性,怎样就算懂得不好把握;再就是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不好进行具体测量的。从而使教学目标的设计流于空乏,甚至形同虚设。

  关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应以激发兴趣为主,切记空洞、“上纲上线”,应该是课堂确实可以达到,并努力想方设法达到的目标。如上面青年教师所做的树立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人地协调发展观念,就是比较具体的。而“培养理智客观的地理思维”难免失之空洞和可操作性。因为如何就算达到理智客观,很难界定。

  3.教学目标的陈述应强调系统性和发展性。

  由于上述教学目标的陈述要求,很多教师会认为,教学目标过于具体,会使教师易于关心琐细因素,而忽视了相对而言高水平的、无法或不易具体化的目标(如能力、情感的等),这就涉及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教学目标的系统性和发展性。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靠一二节课能一蹴而就的,具体的知识内容,每一节课的教学只是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载体,实现较高层次的教学目标需要贯穿于每一节课的具体教学目标,课堂教学不是不要考虑高水平教学目标的达成因素。最好在陈述时使用“说出”、“区分”、“解释”、“使用”、“分析”、“归纳”、“计算”、“绘制”等意义比较单一,并且能刻画地理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否则的话,我们的要求就会不切实际。

  二、合作学习的挑战及对策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合作学习,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生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这样会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动脑、动手、动口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学生学的更主动、更生动、更富有创造性,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更好的体现。然而,有些教师在运用合作学习方式进行课堂教学时,只是迎合新课标,赶时髦,搞搞花架子,没人注重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出现了许多弊端。

  1.合作小组建立的随意性。

  一般教师上公开课,在组成合作学习小组时,往往都是指令前后四人一组自然组合,前排两人向后一转,与后排学生组合,合作小组就构成了,随即布置一些学习任务要求小组讨论。结果出现了有的小组如一鸟入林----一名学生唱独角戏,其他的人是观众或看客,原因是该小组中这名学生成绩出众,口如悬河,其他学生学业水平较低,善于启齿;有的小组由于自然的巧合,外向性格的人占多数,交流时声音太大影响了其他小组的讨论;有的小组也因自然组合的缘故,学习活动组织不起来,因为没有人充当组织者,出现了各自为政、埋头自己作业的现象……。

  2.过分注重合作学习的形式和结果,轻视合作学习的过程。

  地理公开课课堂教学似乎离不开讨论,动辄讨论,似乎只有讨论就是最好的。结果课堂上出现“跑龙套”的现象,一堂课合作学习多达三四次,问题零碎、肤浅,探讨的价值不高。一个问题一讨论,问的频,讨论的勤,课堂气氛似乎十分活跃,出现了假繁荣的现象。当你细心考察一下学生学的怎样,你就会发现学生没有真正地“沉下去”系统地进行讨论、交流,展开真正的合作学习,因此学生的思维质量不高;有些课对问题的深处、难处还未来得及探究,就草草收兵;还有些课学生的合作学习还没完全进入状态,或者刚刚进入状态,且只有一两个人在小组里发表见解,老师就示意停下来赶忙进行小组反馈,让一些尖子生汇报结果,老师只满足于一两个人能说出老师想要的答案,小组就算过关。这样,对于小组其他成员来说,根本没有得到学习的思维训练,许多知识稀里糊涂。这些现象说明,关注的小组活动的形式和结果,而不是探究知识的过程,更没有关注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3.合作学习中的问题对策

  针对以上合作学习中出现的不良现象,在组织合作学习时,建议注意以下问题: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应该是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合作伙伴;教学中提出讨论探究的问题要有力度,要值得商榷讨论;合作学习的次数要适当;合作之前要给学生留有单独思考的时间,讨论时要给学生留出适当的时间;注重讨论的的过程和效果。

  三、多媒体整合的挑战及对策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因而多媒体在教育过程中的应用也就成了评价地理公开课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依据之一。因为多媒体可以模拟宏观或微观地理现象,可以打破时空界线,把广泛的生活和生产中的地理现象引入地理课堂,极大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多角度、全方位地把学生引入一个崭新的教学环境,又可以在瞬间展示大量的资料。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才强调讨论的是它的如何应用而不是讨论其有无运用的必要。无论是多媒体还是网络,都必须结合地理学科的区域性、综合性、动态性特点,恰当地运用才能相得益彰,而且改变不了他们都只是辅助手段的本质属性。倘若舍本逐末,喧宾夺主,在课堂上尽情地展示教师使用各种教育手段的熟练程度,由以前的“人灌”变成“机灌”那就事与愿违了。诸如此类的还有:原本几句话可以说清楚的,却要兴师动众地摄成像,再用电脑放出来;原本可以激发学生想象的情境,却要画蛇添足地用瘪脚的画面或几个活动场景展示一下;原本用语言可以描述的,却要排成一段小品等等。如一位青年教师在执教《工业布局合理化及其影响因素》一课,在学习市场指向性时,画面上竟然出现“盛满啤酒的杯子”引入啤酒厂,为什么连小学生都知道的这么肤浅的知识也要制成课件?回答是,如果不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就觉得与新课程脱轨。

  四、学生学习评价的挑战及对策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提出“在教学活动和学习评价中要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全员参与”,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地理学习过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关注他们在地理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因此上公开课的老师都很注意对学生学习的评价用语,像“你的想法很独特、有创造性”、“你回答的很棒”等等,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对激励学生的学习起到很好的作用。但表扬、鼓励不等于说一味地迁就学生,表扬、鼓励仍要建立在事实求实的基础上。有些教师在没有听清学生的回答,甚至学生回答错误的情况下,也说:“很好,不错”,这就有失妥当了。如在一次公开课上,教师让学生列举现实生活中的混合农业,有个学生回答:“玉米地里种西瓜”。学生的回答显然是错了,执教老师还是谦和地说“说的不对----很好。”如果学生连面对一句“你错了”的评价都没有勇气接受,将来又如何面对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这种一味迁就、信马由僵、放任自流的做法看上去是尊重了个性,实际上不利于学生形成健全人格。

  五、地理公开课课堂教学真实性的挑战及对策

  上面已经挑了有些地理公开课课堂教学不少刺,但笔者对这些带刺的地理课堂教学却是喜欢的,因为课让人感到“真实、朴实”,因为这样的地理课堂教学起码是真实的地理课堂教学,因为有些课堂变成了“表演课”。这些表演课,教师在精心包装的基础上表演其“娴熟”的教学艺术,学生在反复操练的前提下表演其“过人”的发展水平,各种现代的、传统的教学手段“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作为观众的听课教师们在眼花缭乱之余往往会感到无可挑剔。记得一位学者在评课时指出:“这样的课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问题”。地理公开课课堂教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教学组织形式,其本质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表演课”形式上有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但教师不是真正教,是“教”给听课老师们看的;学生也不是真学,因为教师对课堂上所要回答的问题已经进行了精心的辅导,学生当然会领会教师的良苦用心,不负师望,在课堂上表现的完美无缺。如一位年轻教师在执教“常见的天气系统”一课,在试做天气预报员时,学生回答的语言流畅、地理术语规范、指图过程准确,好比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员。听课教师们在发出自叹不如的感慨后,大呼上当受骗之感觉。如果说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也能学到某些东西,那只能是如何造假,如何搞形式主义。可见“表演课”不是教学,而是异化,其危害不可低估。

  对此,一位专家谈了他的看法,他说,这种表演课的做法已存在多年,今天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提出这个问题,显得尤为深刻。把新课程奉献给每一个孩子,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共同的心愿,更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共同的责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教书育人,诚信是最基本的要求。任何科学研究都必须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离开真实的课堂,教育研究将没有任何价值。

  当然,有的教师上公开课,需要借班上课,教师和学生不熟悉,为了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做些课前准备也无可厚非,但这些准备最好是情感上的准备,而不应过多地进行知识上的准备。知识的准备应有一个度,过了度,就变成“表演课”。

  六、师生配合的挑战及对策

  教师上公开课,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开场白:“希望你们好好的配合老师。”下课时则说:“谢谢同学们的配合。”感到课上的成功的教师会说:“这节课学生配合得不错”,而课上得不太满意的教师则会说:“坏了,这节课学生没有配合好。”这些话语里无不透露出教师在教学中的“霸主”地位。我们不禁要问,“既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有什么权利要求学生配合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应时刻跟着学生的感觉走,摸透学生的思维“流向”,做好组织和引导工作。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把“希望你们好好地配合”改为“让我们好好合作”,把“学生没有配合好”改成“师生没有合作好”,或者“教师没有服务好”,就更能体现“教育是服务”、“学生是主体”的课改新理念。

  总之,地理公开课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应淡化形式,注重实效。对于《新课标》教学理念的理解和运用要把握其实质,要神似而不能仅仅是形似。期盼地理公开课教学模式能在新课程理念的挑战下,在教学的舞台上重焕异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

  [2]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7.

  [3]赫兴无.地理教学目标设计初探[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4.4.

  [4]何美珑.什么是好的地理课堂教学[J].地理教学,2005.1.

  [5]陈贻标.多媒体辅助地理教学中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及对策[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2.1-2.

  [6]李家清.地理教学目标设计初探[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4.4.

【新课程理念对地理公开课课堂教学模式的挑战及对策论文】相关文章:

1.地理课堂教学因子探究及对策论文

2.OBE理念下的物理实验课堂教学模式论文

3.浅析新课程理念下中学地理的教学探索教育论文

4.新课程理念对高三历史复习的启示论文

5.新课程理念下英语课堂教学优化论文

6.加入WTO对我国保险业的挑战及对策

7.新课程理念下化学课堂教学环境的设计教育论文

8.新课标理念与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