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专业毕业论文

时间:2020-09-23 17:00:01 地理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地理科学专业毕业论文

  地理学是我们学习课程中的其中一门,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学科,一定要好好的掌握人文地理知识。下面是小编整理收集的地理科学专业毕业论文,欢迎阅读参考!

地理科学专业毕业论文

  地理课堂中的变化技能

  课堂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形成地理课堂教学艺术特色的因素很多,其中最主要且容易观察、训练的是教学活动方式的变化,即变化技能。变化技能是教学过程中信息传递。师生相互作用和各种教学媒体、教学方法,学生训练的转换方式。所谓变化是变化对学生的刺激,引起学生兴趣,是把无意注意过度到有意注意的有效方式。变化具有可以传递信息;吸引对学生某一课题的兴趣,呼唤热情。它能课堂教学充满生机,是形成教师教学风格的主要因素。我国教育工作者常用“文似看山不喜平”来形容教学的变化。国外教育工作者也有“变化是兴趣之母”的说法,从这些经验之谈中,可以看出变化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变化技能大致可分为:教态的变化、信息传输通道及教学媒体的变化,师生相互作用的变化。

  一、教态的变化

  教态的变化是教师讲话的声音,教学中运用的手势、眼神、身体运动等变化。这些变化是教师教学热情及感染力的具体体现。教态变化的使用不需其它工具可以实现,因此是最基本、最常用的变化技能。

  1.声音的变化

  声音的变化是指教师讲话的语调、音量、节奏和速度的变化。课堂教学中,音量过低,不能刺激听觉的产生。更刺激不了学生神经系统的兴奋。学生会处于一种抑制状态。甚至会打起瞌睡来。反之,音量过大,又会使神经兴奋过度,产生疲劳感。讲话速度过快,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在脑海中不能形成深刻的印象,学生不会达到“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境界。过慢,造成疲沓气氛,使神经兴奋不起来,尤其是对青少年更不相宜。因此教师通过声音的变化。使教师的讲解富有戏剧性或重点突出。声音的变化可用来暗示不听讲或影响其他学生听讲的学生安静下来。在讲解或叙述中适当加大音量,放慢速度配合体态语来起到强化重点的作用。如“青藏地区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是高寒”在讲解中把‘高’‘寒’加大音量放慢速度,效果极好,在一次检测中学生对青藏地区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一题得分率100%。

  2.目光的变化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她随时可用于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并可用来表达多种感情,人的洗、怒、哀、乐均能从眼神的变化中表现出来。因此,地理教师在课堂上应充分利用目光的变化与学生增加感情上的交流。可以通过目光的变化对那些课堂上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回答问题积极踊跃的学生表示赞许,表扬和鼓励。也可对那些听课不认真、交头接耳或做小动作的学生暗示批评。教师期待的目光对学生来讲是一种莫大的鼓舞,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经常由于学生紧张,胆小或不相信自己的能力而不敢开口。这时如果教师把目光变化为亲切期待的目光对其进行鼓励、询问和提示,学生很有可能会因为受到鼓励变的放松、大胆,并对自己充满信心。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学生眼神的变化获得信息反馈。实践表明:当学生兴奋时,对事物就感兴趣或领会了教师意图,理解了教师所讲的内容时,瞳孔变大;反之变小。这时教师要调教学方案。

  教师在目光变化时要自然、亲切,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爱护和尊重。在讲课时,教师不能总盯着天花板、灯棍,要始终把全体学生包揽在自己的视野中,使每个学生都感到老师在注意自己,以提高他们的听课效果。面对学生的时候,教师始终保持目光明亮,神采奕奕,切忌暗淡无光,昏昏欲睡。视角变化速度不易过快,以免学生觉的老师心不在焉。教师目光变化运用的好,回给学留下深刻的、甚至终身难忘的印象。

  3.表情的变化

  感情是打开学生智力渠道闸门的钥匙。这一点已被现代心理学家所证明。课堂上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是形成和谐教学气氛的主要因素。要做到课堂上师生之间成功的情感交流、教师要善于运用自己的面部表情传递信息,表达情感并使表情的变化适应课堂变化的需要。

  在课堂上,教师应当把微笑作为面部表情的基本形态。教师的微笑会给学生一种和蔼可亲、热情开朗的印象,也往往是对学生一种鼓舞,他能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使课堂上产生和谐的气氛。许多教师都懂得微笑的意义,即使在十分疲倦或身体不适的情况下走进教室时,总是面带微笑。

  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教师的表情要随教学内容的变化而变化,带有感情色彩渲染的讲解会使课堂生动、感人,充满吸引力。

  教师表情的变化,要自然,不要做作;要适度,不要过分夸张。更不能板着面孔、毫无生机,眉头紧锁、以一幅痛苦的表情面对学生。

  4.手势的变化

  研究表明,教师恰如其分的手势常常使学生获得大脑兴奋中心的持续而增长记忆的长度,增加记忆的强度,突出重点,使学生加深印象。教师常用手势一般分为四种:

  (1)指示性手势:教师在展示图片和指挥学生活动时常用此类手势。

  (2)暗示性手势:在学生回答困难时启发学生思维时常用此类手势。如“气温升高,气流上升,气压下降”教师只用手势暗示,学生立即回答。

  (3)情感类手势:指教师在讲解内容时配合情感而做出的手势。如:讲到愤怒时挥动拳头,动情时用手抚胸口。

  (4)象形性手势:用来描述人物、形和貌。如:山东象攥起右手身开拇指的拳头。

  教师做出某种手势的目的'要明确,不要带有随意性,手势的变化不能过碎、过多,要适度、适当、自然大方会给人以美感;反之生硬造作的手势如:挠头皮、扣鼻子、敲桌子等不仅不给人以美感,还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学效果。

  5.位置的变化

  教师在课堂上位置的变化也有助于师生情感的交流和信息的传递,教师讲课时应站在讲台为主,但也总站在一个地方不动,教师可适当教师在讲台上及周围走动,这样可以避免课堂气氛单调、沉闷、乏味。

  教师在组织课堂活动时,应根据课堂内容和要求不断调整自己的位置如:教师在讲台上及周围走动,使学生都能看到黑板的各个部分。当让学生到讲台前读图时,应当把讲台让给学生。自己走到学生中间一起欣赏。这样即避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又可以无形中拉进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当学生分组讨论时,教师可以走到某一组中间,参与他们的讨论,了解他们的情况。个别学生精力不集中时,教师可通过适当的位置变化给予暗示性批评,即不影响上课,又达到了教育目的。

  教师在课堂上走动不要过于频繁,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二、息传递通道和教学媒体的变化

  人对客观事物的感知是通过五种感官来完成。因此教学中要适当变换信息输送管道,尽可能使学生使用各种感官。

  1.视觉通道和媒体

  视觉教学媒体主要指地图、图表、投影等,视觉通道是各种感官效率最高的,但教学中易疲劳。

  2.听觉通道和媒体

  听觉通道传递教学信息效率不如视觉通道高但学生不易疲劳能为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留有丰富的余地,在教学中使用效率最高。

  3.触角、嗅觉通道和学生操作

  触角、嗅觉感管能获得其他感官所不能获得的信息。在教学中应尽量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机会,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三、师生相互作用的变化

  在课堂上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三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在课堂上注意变化与学生相互作用的方式和学生学习的方式。

  1.师生交流方式的变化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任务内容特点讲解、观察、谈话、提问等组合。采取多种方式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学习中的问题,以获得全面的教学信息反馈。

  2.学生活动安排的变化

  如:学生看书、练习、讨论、读图等不断交替变化,激励学生参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四、运用变化技能应注意的问题

  a.运用变化技能时要针对学生能力、兴趣、教学内容和任务的特点。

  b.变化技能之间、与其他技能之间联系要流畅。

  c.运用变化技能要有分寸、要自然、不要夸张。不能使用过多,幅度太大,以免喧宾夺主,影响教学效果。

  巧用比较法 提高复习效率

  在地理复习中,比较法是一种非常重要而且十分有效的方法。应用比较法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地理事物或现象间相互联系的认识,有助于地理知识的系统化,形成“知识-能力-实践”的网络,而且可以较好地将各种地理事物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以及不同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特点进行整理和归纳,从而全面地把握他们的共性和个性,加深对各种地理事物和地域特征的理解和记忆,大大提高地理复习的效率。

  由于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比较法的类型是复杂多样的。根据比较对象的性质和进行比较的方式,大致上在地理复习中应用较多的有以下几种类型:

  1.类型对比法

  类比法是指在复习时,将学生学过的同类地理事物或现象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以获得这些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共性和特性的方法。如长江、黄河和珠江的比较;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比较等。类比法根据对比点的不同,又可以分为同类同型比较法和同类异型比较法两种。

  (1)同类同型比较法。同类地理事物或现象对比各点相同或相似,具有共同特征。如复习各大洲的地形特征时,北美洲地形与南美洲地形的比较具有的共同点:地势上都是东西两侧高,中间低;地形上都是西部为高大的山系(地),东部为高原和山地;中间为平原;又如:亚洲气候和北美洲气候都具有气候复杂多样,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的共同特征。这种比较法得出的是同类地理事物具有的共同地理特征。类似的还有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的比较,亚马孙河和刚果河的比较等。

  (2)同类异型比较法。同类地理事物或现象对比各点的不同,具有相异的特征。如复习气候类型时,比较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沙漠气候在地区分布、气候特点和形成原因上的不同;地中海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异同;温带大陆性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异同等。通过比较得出地理事物相异的地理特征。类似的如背斜和向斜、地垒和地堑等等。

  2.直观借比法

  有许多地理事物或现象比较抽象,这些地理知识又往往成为复习的难点。在复习时就要采用借比法。即借助学生熟知的一般事物和现象进行比较的方法。如复习地球的内部结构构成,可借助鸡蛋进行比较,加深理解和直观性;复习季风成因时,可借助一碗沙子和一碗水来理解说明陆地和海洋受热和散热不同的道理,并引申到地球上冬夏海陆等温线分布规律,起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3.演变比较法

  演变比较法是指单一地理事物从时间上或从发展过程中作“今”与“昔”的自身比较的方法,是从其发展变化的历史上进行纵向的自我比较,因此又叫时间比较法或历史比较法。其目的在于了解各种地理事物或现象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明了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和规律。如复习人口迁移时,可以通过比较二战前、后人口迁移特点和我国在新中国成立前后人口迁移的特点,找出影响人口迁移的自然、经济、社会因素。类似的,如复习城市化进程、我国工农业的成就和前景等,都可以利用演变比较法。

  4.联系比较法

  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地理事物或现象相互联系起来进行比较并获得它们的共性和个性,掌握其变化规律的方法就是联系比较法。如复习南极洲时可以与青藏地区作比较,复习欧洲时将英国和法国进行比较。将地球自转和地理公转列表比较复习等等(见下表)。

  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的比较表

地球运动方向周期速度地理意义
地球自转自西向东一个恒星日(23时56分4秒)角速度15°/小时   线速度不等①昼夜交替;②地方时的产生;③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向;④地球形状的变化。
地球公转自西向东一个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角速度59′/天   线速度30千米/秒①昼夜长短的变化;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5.并列比较法

  把分别独立的几个比较对象并列起来进行比较的方法叫并列比较法。其目的在于了解这些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共性和个性,从而使学生明了个体和整体的地理特征。这种比较法在复习时是比较常用的。如将外力作用的几个过程并列起来进行比较,了解它们的相互作用、制约关系。同时也了解它们各自的主要动力来源及其作用过程。再如复习时将世界上主要的大河:尼罗河、亚马孙河、长江和密西西比河并列起来从长度、流量、流域面积、流向、注入海洋等水文特征上进行比较可以避免混淆。

  6.凸聚比较法

  把一个比较对象与几个比较对象同时进行比较的方法。其目的在于突出中心比较对象的特征,又叫中心问题比较法。如为了突出非洲在气候上被称为“热带大陆”,可以将非洲与欧洲、北美洲、亚洲等各大洲的气候进行比较,通过比较突出非洲“热带大陆”和“干燥大陆”的气候特征。

  7.综合比较法

  综合比较法是把不同地区或不同国家的地理综合体的各个要素,全面进行比较,以找出它们之间的不同点。通过比较使学生获得不同地区或不同国家的各个地理要素、各个生产部门及整体的完整的概念。这是一种对比要素较多、比较复杂的比较方法。如复习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时就可以用综合比较法来复习秦岭-淮河这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如下表:

【地理科学专业毕业论文】相关文章:

1.地理科学专业论文提纲

2.地理科学专业简历封面

3.地理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4.地理科学专业简历表格

5.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考研方向

6.关于地理科学专业就业形势分析

7.2017考研地理科学专业考数学建议

8.地理科学专业求职简历模板(精选5篇)

9.生命科学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