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风水林的简述

时间:2020-11-04 09:28:08 地理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古代风水林的简述

  古代中国人对风水林的培护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古代人的绿化思想,它是风水意识的产物,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对古代风水林论述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内容提要 风水林就是古代人们深受风水思想的支配,认为对平安、长寿、多子、人丁兴旺、升官发财具有吉凶影响的人工培植或天然生长并严加保护的林木。它是风水意识的产物。风水林主要有村落宅基风水林、坟园墓地风水林、寺院风水林等基本类型。风水林的产生就是古代人基于培护“龙脉”的目的,而进行人工栽植或保护天然生长的林木。村落宅基风水林:此类型风水林是渊源于上古时代的社神崇拜。坟园墓地风水林:该类型风水林是起源于我国早期殷周时期的“封树之制”。寺院风水林是在宗教和风水意识共同支配下营造和保存下来的寺院林木。风水林培护体现的风水绿化思想:体现了古代人注重林木景观、推崇绿化环境的风水思想, 体现了倡导植树的风水绿化思想 ,体现了禁止毀林的风水护林思想。研究和保护风水林具有以下现代意义:风水林表明古代部分地区对林木培护曾发挥过重要作用 ,风水林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风水林是珍贵的历史文物,具有文化价值,风水林具有旅游观光价值。

  关键词 风水林,绿化思想,产生,意义

  1.风水林的类型

  风水林主要有村落宅基风水林、坟园墓地风水林、寺院风水林等基本类型。

  1.1 村落宅基风水林

     在村落宅基周围人工栽培或天然生长保护的风水林木。福建闽西南客家人的山村后面,几乎都有一片古老的树木,少则几亩、多则几十、几百亩。这些树木都是上辈人传下来的,树龄已有百年以上,经历数代人而至今仍郁郁葱葱、茁壮成长。村落的主人称之为“风水林”。安徽祁门县祁红乡松潭村有一片三百多年历史、面积达140余亩的风水林,宛如一道绿色屏障,庇护着全村的世世代代。又如福建南靖和溪乐土村黄氏家族在建村当时,将村周2000多亩山林定为风水林,现在黄氏祠堂后还有300多亩保存完好,成为罕见的原始森林景观,被列为国家自然保护区。

  村落宅基风水林主要有四类,一是水口林,主要种植在村落的水口处,具有护托村落生气的风水意义。水口是村落的总出入口,也是一村一族居民盛衰荣辱的象征。水口常常是三向环山、一向出口。只有在水口处种植大片村落水口“风水林”,才能保护一村生民之命脉,抵挡煞气(东北风和北风)的侵入。水口林又有“抵煞林”只称。在村口(即水口)往往建有亭、楼、桥、坊、寺、庙、塔、书院等建筑,与水口林共同构成水口园林景观。二是龙座林,主要是指座落在山脚、山腰的村落或村落后山的风水林。三是垫脚林,主要是种植在村落前面河边、湖畔的“风水林”。四是宅基林,古代人门在宅基周围和庭院里种植的风水林木,主要是护卫居宅和庭院环境。

  1.2 坟园墓地风水林

   古代人们在坟园墓地或皇家在陵地周围人工栽培或天然保护的林木。江西婺源的古杉木群是南宋理学家朱熹于淳熙年间在文公山祖墓所植的风水林,共有16株,是国内较为罕见的古杉树群。山东曲阜“孔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墓地,相传孔子死后,他的弟子各持家乡异种树木来植,二千四百多年延续下来,如今方圆二百万平方米,古木参天,有古树10万多株。陕西黄陵县黄帝陵墓,有古柏林89公顷,古柏树8万余株。这是中国最大的古柏树林,其中千年以上的古柏约3万株。

  1.3 寺院风水林

  古代僧侶道士们在寺庙宫观庵周围人工栽培或天然保护的林木。安徽九华山和齐云山、四川青城山和峨眉山、浙江普陀山、河南少林寺、江西三青山、湖北武当山等寺院,都有大片的风水林木保存分布。

  2. 风水林的产生及渊源

  2.1 风水林的产生

  风水林是风水意识的产物,它是受传统风水观支配的。所谓风水观是中国人在长期适应自然生态环境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思想意识,其目的是追求理想的生存环境。理想的生存环境必须“藏风”、“得水”、“乘生气”。中国古代人们对居宅、村寨、城镇、葬地的选择,都强调地形地貌对“藏风”、“得水”的功用,注重选择风、水结合和富有“生气”之地,特别重视对挡风聚气、藏水聚水的环境选择。风水理论认为好的风水地不仅形局佳、气场好,而且山清水秀、环境宜人。林木茂密就是好的风水环境的表现。帛书《周易》“林”卦就记述了周人的这种观念:“知林,大君之宜,吉”;“禁林,贞:吉”;“甘林,无攸利;既忧之,无咎。” 可见,古代先民们早就认识到林木植被对防止水土流失、调节小气候的功能,把禁止砍伐森林看作是“吉”的表现,把肆意破坏森林看作是“凶”的行为。因此,风水理论常把“土高水深,郁草林茂”(《葬书•内篇》)的生态环境看成是理想的风水环境,并且把“气好---林茂---大吉”相联于一起。所以古代先民们一方面通过“好气场”的外部表现,即林木茂盛来寻找理想的生存环境;一方面通过广植林木或保护林木来获得好风水。

  古代人在风水理论的实践中常常通过保护龙脉来维持风水,并把它转化为有目的地保护山、林的实际行动。所谓“龙脉”,即依拒山脉的走向延伸趋势而确定能给人们带来吉祥福祉的山脉和山岭,要求山势高大绵长,不能有断山、石山、过山,山上必须林草郁茂,能阻挡北来寒风寒气。四周林木茂密,则村中不受凶风恶暴。否则就没有“生气”、“生机”、“气不和,山不植”。所以“龙脉”就是“藏风”、“得水”、“乘生气”的山脉和山岭。“龙脉”又被冠以风水山之名,山上的郁草茂林就是风水林。风水林则是保护龙脉的龙之毛发,也是村落藏风得水的关键。传统风水观中对“龙脉”的培护,实际上就是对风水山、风水林的培护,通过培护风水山上的林木,来防止山上的水土流失,保持风水山的稳固和优美的自然环境。有山有水而无林木,有如人之失却衣饰与毛发。山青水秀,人文才能康健发达。故此,风水林就是基于培护“龙脉”的目的,而进行人工栽植或保护天然生长的'林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