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来山西省耕地资源利用效益及原因分析

时间:2020-09-08 10:47:28 地理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2000年以来山西省耕地资源利用效益及原因分析

  摘要:本文建立了耕地资源利用效益指标体系,借助主成分分析法、GIS对2000-2013年山西省11个地级市耕地资源利用效益变化及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①在13年间,山西耕地总面积逐渐减少,人地矛盾突出。②耕地利用总体效益有所增加,分布特征由南高北低变为东南高西北低的阶梯式格局,耕地利用水平差距大。③耕地利用效益受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后者的影响逐渐加强。

  关键词:耕地资源;效益;主成分分析;GIS;山西省

  1引言

  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成为中国面临的最大问题,而我国相对短缺的资源尤其是耕地的不足,是我国生存和发展的制约因素

  [1]。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的持续进步、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城镇规模的迅速扩张,大量的`耕地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消失,人多地少的矛盾日趋突出[2]。耕地数量平衡与质量下降的错位是当前我国耕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3]。探讨影响山西省耕地资源利用效益驱动机制,以期对中原经济区,黄土高原地区耕地资源合理利用和分析耕地利用空间分布提供参考。

  2耕地利用效益与原因分析

  2.1指标体系构建与计算

  本文经过筛选,选取9个指标构建山西省耕地利用效益的评价指标体系,其中X1人口密度,X2城镇化率,X3复种指数,X4年降水量,X5每公顷耕地的化肥施用量,X6每公顷耕地的农机动力投入,X7单位耕地面积平均劳动量,X8灌溉指数,X9单位面积粮食产量,最后提取出3个主成分(表1)。

  2.2原因分析

  2000年城镇化率对主成分1的荷载贡献率最大,达到0920。因为2000年城镇化刚起步的时候,城市扩建,加剧了对土地的开发利用,促进了耕地利用效益的最大化。

  2005年每公顷耕地的农机动力投入对主成分1的荷载贡献最大,达到0.860,说明在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耕地进行大型的机械化的操作,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耕地的有效利用率。

  2010年单位耕地面积平均农业劳动力是对主成分1的载荷贡献率最大的,达到了0.863,农业生产进行规模化,不在需要更多的劳动力,但是可能需要更多的高素质农业技术劳动力。

  2013年每公顷耕地的农机动力投入灌溉指数和单位耕地面积的平均劳动量对主成分1的荷载贡献率都很大,分别达到0872,0.930和0.92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的机械化耕作广泛应用,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都在提高,渐渐改变了传统的粗放式耕作,提高了粮食和经济作物的产量。

  3 结论与讨论

  将2000、2005、2010和2013年的耕地综合利用效益分为三类:高效益区[1,1.2),中等效益区[0.8,1),低效益区[0.6,0.8),最后采用ArcGIS对数据进行空间分析。

  (1)山西耕地利用的综合效益空间分布呈东南高西北低阶梯式分布,高效益区增加了2个。

  (2)从时空演变上看,耕地综合利用效益向北推进,由运城盆地扩展到太行山区和太原盆地。

  (3)耕地综合利用效益是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共同作用的反映,后者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另外,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口趋于向城市迁移,农村土地大量合理流转,便于大规模机械化操作。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的持续进步、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城镇规模的迅速扩张,大量的耕地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消失,人多地少的矛盾日趋突出。由于数据是以地级城市为基本统计单元,分析基本单元过大是本研究存在的不足。

  [参考文献]

  [1]张国平,刘纪元,张增祥.近十年来中国耕地资源的时空变化分析[J].地理学报,2003,58,(3):323-332.

  [2]Brown L R. Who will Feed China Wake-Up Call for Small Planet[M].New York: The World Watch Institute,1995.

  [3]赵波.中国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的构建与完善[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l (1):85-90.

【2000年以来山西省耕地资源利用效益及原因分析】相关文章:

1.莱芜市水资源经济效益分析的论文

2.地下水资源的合理规划步骤和效益分析

3.中学政治教学过程中生成性教学资源及利用分析

4.分析合理利用因特网上的教学信息资源论文

5.初中的政治教学资源开发及利用论文

6.分析煤矿机电运输常见事故原因分析及控制

7.营销管理的效益分析论文

8.分析污泥好氧堆肥优化运行及经济效益论文

9.电力高压事故隐患原因分析及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