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师范类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类特色专业建设研究与探索的论文

时间:2020-10-30 08:32:19 电子信息工程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浅析师范类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类特色专业建设研究与探索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特色专业 师范类院校 电子信息类

浅析师范类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类特色专业建设研究与探索的论文

  【论文摘要】本文探究了电子信息类专业在师范类本科院校实施特色专业建设和改革的思路,探索了适应于特色专业建设的专业定位和办学指导思想、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和相应的管理体制改革,对师范类院校进行电子信息类特色专业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引言

  专业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础和保障条件,同时也是高校综合水平和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反映指标。为了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和创新型人才的日益需求,特色专业的建设正逐渐得到各高校的关注,尤其在师范类院校的工科建设中更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国家科技产业的蓬勃发展,社会对电子信息类的人才需求变得非常突出,很多师范类院校顺应社会发展也开设了电子信息类专业,但是如何在传统的师范类院校中开设工科建设,建立起独具特色的工科专业,是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

  一、专业定位和办学指导思想

  一个新办专业如果没有特色,那么培养的人才就无法得到社会的认可,专业的发展也会受到阻滞,因此专业的定位和办学指导思想的确立,是一个专业能否发良好发展的基础。

  师范类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建设要围绕一个中心,突出两大特色,以行业发展为依托,充分发挥师范院校中工科专业的特色,构建多层次、多类型、全方位的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围绕一个中心”是指坚持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为中心,使其作为一切活动的出发点。“两个特色”是指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工科特色和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特色。电子信息本身是工科专业,因此专业课程、实验和培养方案的设计以工科教育为核心,通过优化和创新课程体系,完善教材和实践基地建设,推动教学方法改革和教学手段创新,发挥第二课堂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探索和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另外,基于师范类院校教师教育特色,在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前提下,培养部分具有较高从教技能的新型电子信息人才,建立职业技术学校电子专业教师的培养模式,为社会输送“双师”型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和教育教学人才。

  二、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有效的教师引进培养进修机制,按照专业发展的要求,建设一支具有教育观念新、师德高、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实际工作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和教学骨干,培养在国内同行业中有较大影响的专业学术带头人。

  (1)注重人才引进。充分利用学校现有人才引进政策,加大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引进力度,整合学术梯队力量,促进科研创新团队的建设。

  (2)加强师资力量培养。积极发挥学院现有的学科、学位点和实验平台作用,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每学期聘请1—2名专家学者来校做有关科学研究与教学改革方面的学术报告,每年选派2—3名中青年教师外出进修或攻读博士学位,支持开展广泛的国内外合作研究。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各种研讨会和学术会议,时刻跟踪电子行业的最新发展和技术应用前沿。

  (3)提高教师科研开发能力。积极鼓励全体教师申报国家级和省级等各类基金项目,重点支持“产学研”项目申请,鼓励发表高水平的科研论文,从而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学术水平的提高。在工程应用方面,进一步加强与公司企业的技术交流,加强应用技术合作。

  (4)执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和教学监督制。严格执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和教学监督制,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教师教育技能培训,定期开展青年教师优秀教学评比、教学竞赛活动,打造教学名师,构建教学团队,促进教师整体教学水平提高。通过专业实验室的建设计划,为教师提供相应课程的高标准配套实验装置,使教师不仅在理论上和国际接轨,而且在实践动手方面也有大幅提升,实现“双师型”的转换。

  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通过对其他名牌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的调研,提出了适合师范类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建设的人才培养方案,把建设信息类技术人才和信息类教育人才作为培养模式的两大重点。

  (1)优化课程设置

  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完善“公共基础课程、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课程、课程实验、自选课程、实践课程、素质教育课程”六大板块构成的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着力,强化实训实践技能培养,突出工科特色;拓展学生知识视野,部分体现师范教育特色。同时为进一步凸显工科教育特色,强化其实践性,探索实施“3+1”新型电子信息人才的培养模式(三年的理论学习和一年的实践实习),并在二三年级的暑假各增加一个短学期开展金工实习、认知实习和课程设计等实践活动。

  (2)提升课程教学质量

  进一步严格现有教材选用、编写、审核制度,选用国家面向21世纪教材和“十五”、“十一五”规划教材、省部级以上获奖教材。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资源,强化主干课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稳步推进双语教学。完善课程负责人制度,加强电子信息类专业精品课程建设在电子信息类专业积极推行“四双改革”方针,即:双纲:制定理论教学大纲和实验实训教学大纲;双教: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双材:每门课程都有理论教材、实验实训教材;双基: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和校外实验实训基地。

  (3)实践与创新

  完善实验教学体系与内容改革,加大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采取引导、指导、讨论、尝试、探索交流等形式,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验教学模式,形成以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为主的学生学习方式,加大开放实验力度,激发学生实验兴趣,不断提高实验课程教学质量。在培养方式上大胆创新,在保证理论知识的前提下,着重培养学生的设计制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应变能力、创作能力。除了校内建立的实验实训室外,还积极与国内外著名的电子生产企业、自动化研究所等联系,为学生与社会架起一条直通的桥梁。同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电子设计竞赛、大学生课外科技制作以及大学生技能大赛等活动,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素质。为了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积极倡导以本科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改革,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不断提高其创新实践能力。学校可以每年拨出专项资金,举办科技创新大赛,鼓励大学生申报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对于成功申报的项目,给予资金资助和专业指导。同时加强毕业论文的规范化管理,进一步加大实验类和基础教育研究类论文选题比例,促进科研型后备人才和新型教师的培养。强化毕业论文与创新性实验相结合,让学生尽早进入毕业论文工作,实现本科生与研究生培养的互动,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4)从教技能的培养

  很多地方性中专(技校)均开设有电子信息类专业,因此对电子信息类专业的老师需求量很大。师范类院校可以加强“双师”型人才培养,对于专业知识掌握较好并有意于从事教育行业的学生,聘请高水平的教育学专家,开设“电子信息技术教学论”、“教育心理学”等教育技能选修课程,进行教育教学技能的前期培训。对在电子技术专业的从教技能作全程指导,强化对教师职业的认识,激发从事电子技术教育的热情。

  四、管理体制改革建设

  一是积极鼓励和支持高学历、高职称、热心教学人员担任学院基层管理工作,加强管理能力培训,注重在实践中提高管理水平;二是健全“所室合一”管理体制,充分发挥研究所科研对本科教学水平提高的辐射与带头作用,研究所为本科学生探索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开放性实验、毕业论文提供平台,同时充分调动教研室在教学管理、教学研究中的积极性,形成教学科研的良性互动;三是完善课程负责人制度,构建“学院—教研室(实验中心)—课程负责人”三级管理模式;四是强化教学质量监控,坚持“教学一票否决制”等各项教学管理制度。

  结束语

  特色专业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师范类院校进行电子信息类特色专业建设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不断探索的过程,本文对该问题在专业指导思想和定位、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相应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探讨,有一定的实际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郭银章,曾建潮等。地方高等工科院校新办电子信息类专业建设模式与创新体系研究[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6(8):22—25。

  [2]吴杰康,杭乃善。特色专业建设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8):

  [3]保利勇,赵东风等。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的实践培养模式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9):113—114。

  [4]朱晓东,戴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特色专业建设规划与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09(8):

【浅析师范类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类特色专业建设研究与探索的论文】相关文章:

1.浅析师范类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类特色专业建设研究与探索论文

2.电子信息工程特色专业建设与实践论文

3.关于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特色建设论文

4.高职电子信息专业英语教学的研究与探索的论文

5.关于高职院校课程库建设的探索与思考论文

6.浅析电子信息类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论文

7.关于理工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特色建设的实践的研究论文

8.生物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研究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