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实践

时间:2020-11-08 14:55:11 电子信息工程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电子信息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实践

  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旅游人才培养的市场前景广阔,但面临着诸多问题,应对策略是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应用型旅游人才培养的课程和实践教学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强“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职业素质;建立以能力主导的多元化考核评价制度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开放办学;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旅游人才。 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相关内容的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摘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战略急需大量创新型人才,而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和模式的探索与改革尤为关键。可以针对电子信息类现有人才培养体系中创新能力培养不足等弊端,在人才培养体系、理论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师资队伍、多类别毕业导向等方面进行改革,以取得良好的人才培养效果。

  [关键词]电磁场;电磁波;教学改革;仿真教学

  电子信息类专业是理工高等院校的传统专业,其中包括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等专业。[1][2][3]电子信息专业为国家输送了大量专门人才,在社会各领域和部门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15年国家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战略,带动了一批新的创新型、交叉型、科技型的新兴产业和企业,创造了人才需求,为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广阔的空间。[4][5]为了适应电子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契合企业与社会对创新人才的渴求,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必须有所革新。[6][7][8]本文阐述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意义,并针对现有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不足,对人才培养模式、理论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教师队伍、多类别毕业导向等方面的建设提出了一些措施。

  一、电子信息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意义

  创新型人才,是指掌握一定复合型和综合性特征的技术(包括理论技术、经验技术),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其所从事专业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创新型人才是社会需求量最大、类型最多的人才,其与理论研究型人才不同的基本特征为:具有突出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并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与人合作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面对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培养具有创新开发能力,符合市场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成为高等教育的紧迫任务。创新型人才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战略的主力军,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支持这一国家战略的重要保障。在创新和创业尤为活跃的今天,电子信息产业是创新和创业的主战场,是振兴经济的重要增长极。该领域的产业发展急需大量的电子信息类创新型专业人才。从当前理工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来看,尽管国家推出了一些质量工程项目,高校采取了一些措施,收到了良好的成效,但是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还未建立,培养模式还在摸索之中,整体培养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诸多问题还有待研究和实践,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革新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有助于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电子信息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与体系

  (一)探索“按大类招生、分段式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

  打破专业界线,满足共性需求,首先进行两年的大类培养,第三年根据学生志愿分专业进行一年的培养,使学生在某一技术领域形成特长,实施专才教育,体现个性需求;最后一年根据社会需求和就业情况,分流培养一年,使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相结合。该改革方式打破了传统专业间的界限,拓宽了学生的专业面。采取的“分段培养”模式,以“工程认知―工程实验―工程设计―工程实施”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基础平台+专业模块”的理论教学体系和“立体式”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为载体,为配合“分段培养”改革试点,开展了多元化、多层面的校企合作,加强教师工程背景和企业实践,制订相应人才培养管理运行机制,实施“综合性全程考试模式”等几个方面的建设,初步探索构建出了“通才与专才相结合、共性和个性相结合、个人发展与行业需求相结合”的电子信息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新体系。“大类招生、分段式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二)构建“基础平台+专业模块+方向特色”的综合化

  “多层次”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实施“基础平台+专业模块+方向特色”的理论教学体系,梳理出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共性基础,构建“基础平台”,打通基础,整合课程内容,拓宽专业口径,突出特色。基础平台是通才教育平台,按电子信息类专业设置公共基础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注重教学内容的基础性。专业模块是专才教育平台,以核心课程为重点,进行课程重组与整合,设置总揽电子信息类全貌的学科概论课、专业导论课等综合化课程,增设创业课程、订单课程,拓宽学生的学科视野和专业面,增强工程实践能力。方向特色是指差异性教育平台,突出本专业特长的差异性,突出与产业发展需求相契合的前瞻性,安排多门核心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突出光电传感和光纤通信相关课程,讲授科技前沿、产业发展等理论和实践相关知识和技能。该体系优化了现行的理论课程教学体系,解决教学中对不同类型学生的单一培养模式问题,适应了教育个性化的趋势,增强了学生的适应能力。

  (三)建立“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创新实验”的“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

  建立课内外相结合,包含实践技能层、学科基础层、综合应用层、创新实践层的实验教学体系,为全面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基础。可以在这个系统中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工程认知能力、工程实验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实施能力。“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创新实验”的“立体式”实践教学的体系构建如图2所示。学院的实验中心将完成相应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改革,共分为“基础实验层”、“综合应用层”、“设计开发层”、“研究创新层”四个模块。形成了“以培养方案为根本,辅以实践能力培养补充方案”的培养模式,实现了“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的目标,解决了教学中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结合不紧密的问题。2+1+1创新实践模块培养工程创新能力专业综合实践模块培养工程设计能力专业类实践模块培养工程实验能力公共实践模块培养工程认知能力电子技术技能训练学科基础实验专业综合设计创业实践毕业设计计算机上机专业核心课物理实验外语实践课程设计专业实验生产实习机械制图通识教育与公共基础课业类基础课工程认证企业培训专图2“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创新实验”的“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

  (四)打造“校内教师+学科专家+企业工程师”的“多主体”教育的教师团队

  通过校内外相结合、课内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方式,打造“校内教师+学科专家+企业工程师”的“多主体”授课教师队伍。校内教师主要承担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主体课程;学科专家主要承担专业核心课程、导论课和方向特色课程,并指导拔尖学生的学科竞赛、科研立项和科学研究;企业工程师主要承担资格认证相对应的课程和实践性课程。其结构如图3所示。

  (五)以“就业、考研、留学和创业”为导向的“多类别”毕业生培养

  “多类别”就业群体指毕业后参加工作、攻读硕士学位、海外留学、自主创业等类别的毕业生。宽口径的毕业途径有利于提高学校就业率和知名度。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应调整和增设相关的课程。大一通过专业导论课,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志愿定好毕业去向,并鼓励学生选择创新和创业通识课程;大二鼓励学生加强对英语的学习,考托福和雅思,申请国外全额奖学金或申请留学基金委基金等;大三开设本专业重点考研课程,并安排教授或名师讲课,增加考研的砝码;大四聘请企业高级工程师讲授本科生课程,宣讲企业文化、产业发展、技术前沿、产品特点、生产流水线等,并安排学生进行生产实习,走出校园学习企业管理、生产加工等实践能力和知识,为参加工作或创业做好准备。课外,要鼓励并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科研立项、创新创业项目等活动。

  三、结束语

  本文通过针对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的不足之处,结合重庆理工大学电子信息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际,提出了符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战略的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和实践体系、教师团队等方面的建设意见。结合重庆理工大学电子信息类专业建设的实际,总结出一套满足重庆地区或西南区域电子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有效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电子信息类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和措施。当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将学生核心竞争力作为衡量标准,才能正确把握改革的方向。

【电子信息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实践】相关文章:

1.电子信息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实践论文

2.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论文

3.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论文

4.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启发

5.工商管理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分析与研究

6.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启发论文

7.电子信息工程改革与实践论文

8.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方案论文

9.电子信息工程人才培养模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