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材料课程的开发与实践论文

时间:2020-06-21 16:32:24 材料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纺织材料课程的开发与实践论文

  以课程教学目标为指向,以行业内关于纺织材料的实用性知识为基础,以纺织品成形生产的实际工作过程与工作内容为主线,采集实用性知识与技能,满足教学内容面向行业、立足专业的职业性要求。融入“纺部试验工”与“织部试验工”的国家职业标准(以下简称“职业标准”),将零碎的知识与技能进行整合、细化、分解与序化,形成课程教学内容。并通过自编教程、实践教学指导书以及CAI课件的形式表现,在分析、研究课程目标对岗位辐射力度的基础上明确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依据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行动力进行诊断并因材施教。本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设计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满足教学过程职业性、实践性与高效性要求。在此基础上,通过“课程标准”与“教学时序计划”两个文件规范全程各项工作。

纺织材料课程的开发与实践论文

  教学内容的组织

  1.教学内容的采集与序化。课程教学内容的采集基于纺织品生产的基本过程,重点关注本专业所面向的“纺纱”与“机织”工段。两工段的具体工作内容不同,但工作过程是相似的,均涵盖来样分析、原料选配、工艺设计、工艺上机、工艺验证、工艺调整与投料生产,如图1所示。每项工作对关于纺织材料方面的知识与能力都有明确要求,经整合形成18项具体要求,以此作为课程的教学目标,并经细化、分解与序化而转化成课程教学内容,形成“14个技术知识点”与“10项测试工作任务”两部分,见表1。2.教学重点内容的确定。教学重点内容通过分析岗位需求与教学内容的双效辐射图确定,如图2所示。左边为纺织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岗位群,右边为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对于各具体教学内容,岗位对其指向的辐射线越多,说明其对就业岗位的辐射力度越大,即为本课程的教学重点内容,如图2中编号为1、2、3、7、8、10、14、15、16与18项。

  教学模式的设计

  针对这两部分教学内容的特点,采用“2+1”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实施以技术知识为先导、以实战训练为主线的两阶段递进式教学。1.“2+1”教学模式设计。教学模式的“2+1”课序设计,体现了两阶段递进式教学进程。第一阶段完成技术知识的.传授,40学时;第二阶段进行操作能力的实战训练,20学时。教学总时数为60,两个阶段时数之比为2∶1。其间,教学内容从前阶段的“14个技术知识点”递进到后阶段的“10项测试工作任务”;能力训练从前阶段的典型案例单项训练递进到后阶段的10项测试工作任务完成;课程考核从过程表现、实物成果、终端考核递进到职业资格认证的技能鉴定;教学场所从多媒体教室扩展到专业实训基地。2.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设计。教学模式的工学结合设计,体现“学、做、练”相结合的教学过程与形式。前阶段以“学中练”为基本特征,即以“学”为主,辅以典型案例进行单项能力训练,深化学生对技术知识的掌握程度;后阶段以“做中练”为基本特征,使学生在完成10项测试工作任务的过程中,综合训练技术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与纺织测试仪器的规范操作能力。

  教学方法的应用

  教学方法的选用以夯实基础、引导方法、培养兴趣为目的,主要采用“学做相融”与“行为引导”两种方法。1.学做相融。将典型案例训练融入技术知识部分的教学,使学生在课内外进行14项单项能力训练,深度掌握技术知识的重点,如表2所示。将职业标准融入实践教学,使学生在10项测试技能的规范化训练过程中,有效掌握职业标准。2.行为引导。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情境创设,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思维及表达训练,体验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与过程,从而培养对技术知识进行灵活应用与规范交流的能力。在教学全程,教师指导学生收集样品建立微型样品库,按实际工作所采用的存样法分别制作常用纤维样品袋、典型纱线样册及典型织物样册,并鼓励学生自行拓展品种,引导学生自主关注、体验并感知各类纺织材料,促进专业兴趣的培养。通过开展以组为单位的样品展示与交流活动,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意识与行动能力。

  教学手段的应用

  教学手段的选用以“强化重点、诊断难点并突破难点”为目的,主要采用案例训练、任务驱动与教材支持三种。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有机结合、交互作用,共同促进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1.案例训练。在课程教学前阶段,通过典型案例的训练使教学内容的重点得到强化,见表2。2.任务驱动。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面临的学习难点主要在于对部分教学内容的掌握,且要因人而异,不同学生对不同教学内容的掌握存在误点与盲点。为此,在课程教学后阶段,以工作任务为载体,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行技术知识的综合应用与动手操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精益求精的处事态度,还可以有效提高对教学难点的捕捉率。教师对学生、学生对自己都能有效诊断认知与方法上的误点与盲点,并通过因材施教进行及时修补[3]。3.教材支持。通用教材具有较好的行业面向性,但不具专业的针对性,且内容编排与教学需求不相吻合,用作教学参考书为宜。另外,教师所选用或设计的教学方法往往因缺乏足够的时间而难以实施,从而成为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教学难点。为此,以教材为切入点,将序化的针对就业岗位群的教学内容自编成特色教材,并配以与学生共享的高质量CAI课件资料,既能使师生有效摆脱繁琐的课堂笔记,又能为课堂教学方法的实施提供时间保障。

  教学效果的体现

  课程的教学效果通过课程目标的实现程度进行考量。1.显性效果。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学会对常用纺织原料、典型纱线和典型织物进行识别的方法,并能进行相关的描述与交流;学会对常规纺织测试仪器的规范操作,并能交互运用各种仪器规范测试纺织材料的工艺规格及原料与半制品的加工性能;学会针对测试结果进行理性分析与评判的方法,并能对纺织材料进行相关的选配、计算及预测。2.隐性效果。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为后续纺织品生产技术类课程与贸易类课程的教学实施以及学生日后从事就业岗位群各职业工种奠定了纺织材料方面的技术基础。(本文作者:陶建勤 单位: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纺织材料课程的开发与实践论文】相关文章:

1.普通本科院校纺织材料学课程教学实践的论文

2.《建筑材料与检测》微课程设计与开发论文

3.新课程理念下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与实践论文

4.小学数学课本材料有效开发的实践与思考论文

5.数字媒体技术高校网络课程开发与实践的探索论文

6.《软件开发方法与实践》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论文

7.工程材料与热成形技术课程实践论文

8.功能高分子材料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探索论文

9.工程材料课程绪论课教学实践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