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壁画材料角度探析装饰壁画教学特征

时间:2023-03-21 00:40:57 材料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从壁画材料角度探析装饰壁画教学特征

  在装饰壁画的教学中,壁画材料教学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涵盖了装饰壁画教学的三个模块,分别是传统壁画媒介材料的学习、壁画材料的当代研究和综合材料壁画的创作实验,逐步为学生树立起从材料角度思考创作主题与形式的意识,熟练掌握材料特性,创作个性化同时具有当代性的作品。

从壁画材料角度探析装饰壁画教学特征

  在《近现代室内外壁画》这一书中,“壁画”的概念被定义为“利用建筑空间及其内外环境,依附于建筑的各个界面,在室内墙壁、承重柱、天花板和地面上以及室外墙壁上进行绘画,或者通过工艺手段及其他技术制作完成等画面,作为艺术品设置于人类生存等环境之中。”

  材料是指壁画家在创作打过程中用来体现壁画作品的物质媒介。材料是壁画家行驶精神创造的重要手段。

  在装饰壁画教学中,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让学生认识到壁画同架上绘画的异同点。优秀的壁画作品同其他优秀的美术作品一样,都包含着人类丰富的想象力,同时,也是观念与形式的高度统一。不同的是,壁画的存在形式是以建筑墙壁为载体的,并不能同于油画、版画等其他画种以其绘制或用来制作的材料来定义其存在形式,由此可以看出材料在壁画创作中的重要性,壁画的形式美往往由其创作时所用的材料决定。

  首先要通过大量实例,让学生理解一幅优秀的壁画作品,要尊重其依附于的建筑风格的特点,将其周围环境的特点巧妙运用,杂糅在壁画设计的内容与表现形式之中。壁画家要认可来自建筑方面的制约,而且自觉地接受各种来自功能、主题、材料、造价等因素的影响,创造性地解决公众的审美需求和自身的情感表述,面向社会公众,向所有人开放。壁画篇幅巨大,承载着宏大多信息能量,所形成的“场”对空间有巨大对覆盖力和感染力,能最大程度地吸引观者的关注,并借助建筑所营造的空间传递施展其视觉语言作用,去表达其中包含的社会功能和美学价值以及其他更深层次的诠释。

  通过这一阶段地学习,学生基本上掌握了“壁画是建筑设计的再继续,它并非壁画与建筑的机械相加,它能够加强建筑的功能,或明朗或委婉地展示出其内涵。”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其熟悉的壁画在形式上和制作方法上进行自主分析,壁画的另一重要特征,也就凸显了出来。

  拉夫尔・梅耶说:“壁画作品必须有壁画的特征――一种非常肯定而又无法精确地规定的特征,它包括一定程度上适合于建筑艺术的设计,而不是给人一种表面装饰品的印象。” 壁画在与建筑相互融合的同时,可以见得壁画的材料没有像其他画种那样,对于工具、媒介以及不同种类的材料的使用有明确的界限,不会造成越其界限就不再成为壁画的困扰。壁画材料的种类也随着时代、地域在不间断地扩充。壁画家运用各种工具、材料、审美和艺术形式,以适应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建筑,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材料……即使如此,没有人去指责材料的广泛运用是否脱离了壁画材料的范围,材料种类的广泛性被视为壁画的明显特征。

  壁画家通过材料及其技能的运用,以表达自己的方式来解释其自身。所用的壁画作品都涉及创作性地解决构思与材料之间的协调问题,当设计构思被强加给一种不适合的材料时,便会发现最终的艺术成果,不但在审美上让观者大失所望,而且材料的特性也是没有发挥出来。威廉・莫里斯曾讲到“一个设计者应该完全了解与其设计有关的特征生产过程,否则其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另一方面,要了解特殊材料的性能,并用它来暗示(而不是模仿)自然美以及美的细节,这就赋予了装饰艺术存在的理由”。壁画家在进行创作前首先要解决的前提就是需要熟悉制作材料。

  目前,艺术院校的基础课设置基本上多重视对绘画基本技能和造型元素的训练,例如说素描、色彩、二维构成、三维构成等,对材料特性或综合材料创作的训练有所欠缺。“艺术走向综合”已不是一种对未来对推测,在相当层面上已成为事实,很难用某一传统习惯的名称,如:油画、国画、版画等去界定某一作品的画面效果和媒材技法。在壁画的设计和创作中,这种综合材料的使用更为显著。在学生明确了壁画两大特征的同时,装饰壁画教学当从壁画的材料和制作技法入手,兼顾传统与现代的壁画语言转换和各类媒介当代的新定义,通过对传统壁画媒介材料的学习、壁画材料的当代研究和综合材料壁画的创作实验等一系例系统的教学模块,使学生的思维方式从单一走向综合,并同时意识到材料媒介在设计和创作中到作用,思考材质美,使自己的作品更富有多样性、综合性、当代性。

  一、传统壁画媒介材料的学习――由临摹中国传统洞窟壁画开始

  壁画,上至原始社会的洞窟壁画下至现当代的街头涂鸦,可以说是一门古老而又同时富有当代性的画种,形式多变,内容丰富。在装饰壁画的教学过程中,为使学生更快地掌握壁画以及壁画创作的相关知识和基本规律,缩小了壁画的范围,从学生接触和了解比较多的中国传统洞窟壁画临摹开始,力求在内容、形式、技法等几个方面使学生了解壁画的内涵,更快地进入学习壁画的状态。

  在临摹开始之前,首先向学生讲解了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清朝末年的壁画发展与变迁,让学生中国传统壁画有了一个系统的认识,然后重点讲解唐代敦煌壁画,并向学生介绍中国传统洞窟的技法――岩彩绘制技法。

  岩彩是指用天然岩石矿物研磨成粉,以胶质调和后绘制图像的一种技法,其表现方法丰富多样,包括渲染法、积色法、交错用笔法、撞色发等,同时还包括云母色和金属色的表现方法。通过对纯天然矿物色、人造矿物色、化学合成矿物色的使用,使学生开始转换思维,在绘画的同时重视所使用的绘制材料对画面的影响。

  临摹中国传统洞窟壁画就是要求对图像反复阅读,对作品进行细致的分析,要做到有历史的气息和韵律,忠于原作却有更加艺术化的表达。再现原作的美同时也要把历史的痕迹表现出来,传达给观赏者,是临摹的研究课题,特别是对于现状的临摹,现状的临摹就是在临摹图像,体会其造型、技法特点的同时,还要将时间、历史在画面上留下的痕迹表现出来,这样能对作品的时代气息、历史痕迹、时间变化所造成的肌理进行绘画制作上的训练,又可以了解绘画的沿革史、艺术风格、绘画技法。通过临摹可以对材料、技法进行彻底的研究,临摹过程中也发现了许多崭新的技法和多种可能的表现性,从中得到新的感受。

  二、壁画材料的当代研究――从岩彩材料的材质美拓展开来

  在装饰壁画第二个模块的学习中,学生将运用通过临摹而掌握的岩彩绘画技法进行创作练习,同时体会岩彩材质本身的美感。

  这一阶段的学习主要是要让学生意识到材质本身是具有美感的,而不只是在模仿自然,并通过观察岩彩绘画的矿物颜料,理解“材质美是岩彩画的精神所在,材质美通过‘矿物色’这一特殊载体呈现”。岩彩具有其他绘画媒介所不具有的审美特征,其由粗细不同的晶体颗粒堆砌而成的画面效果,使得其画面具备一种“岩性”,即固体颗粒的物质存在感。油画是用笔触表达物质存在感,而岩彩本身的晶体颗粒就是一种物质存在感,它是一种以多层次的颗粒叠加着而出现的存在感。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给学生将留下课题如传统文化的当代性思考、岩彩材料表现与民族精神,要求学生用传统的岩彩技法来表现现代的主题,为传统岩彩注入新的活力。受到古壁画的启发,岩彩画衍生出如洗、刮、擦等特殊表现技法,这使得岩彩画的画面表现更加丰富。特殊技法的发现与使用具有偶发性,应当鼓励学生多做实验,让学生自由发挥,按自身的个性把握画面,引导学生发现美,尤其对于作画的步骤不宜统一要求。

  在这里仍要强调的是,岩彩只是装饰壁画众多技法中的一种,作为将综合材料引入创作观念的一种契子。岩彩画不仅仅是使用矿物色进行绘制,同时还包括基底和金属色的运用。在这种对于多种材料的混合的运用过程中,材质之间的相互影响逐渐影响着学生们的创作理念,最终使得其作品表现力更加丰富,更具当代性。

  三、综合材料壁画的创作实验――让壁画的创作理念走向多种材料的综合使用

  这一模块作为前两个模块的引申,侧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学生将由此建立现代材料与媒介的创作理念,积累多种材料应用经验。

  想要认识综合材料的特性就要了解它的形式感。现在很多当代艺术作品在材料上使用了丙、油彩、肌理材料、各类用胶和绘画用漆等。画面上斑驳的肌理呈现出粗糙的凹凸感,纸质拼贴产生的自然肌理条纹,胶类在画面产生的沉重流淌感,裂纹漆呈现的不同裂纹的变化,裂纹的渐变组合及偶然性给观者带来新的感受。其次,综合材料的表现形式要有再创造的过程。各种材料有各自的特性,而壁画家需要通过观察和实验将这种特性个性化地表现出来。根据现代材料的性质分类,可以分为绘画性材料和新媒介材料,绘画性材料就是指上文所提到的丙、油彩等;新媒介材料是指专业之外的各种生活材料,从工业制品到高科技产品,凡是可以适用于画面要求的都可以拿来使用,满足更多的感官需求。

  如何将生活用品运用到壁画创作中,学生需要明确以下两点:

  (1)生活用品在艺术创作中的“挪用”与“拼贴”

  在将生活用品转化为艺术品的过程中,艺术家主要使用了“挪用”与“拼贴”这两种创作方法。后现代主义背景下的挪用指的是将生活用品原封不动或做极少的改动,直接放入到艺术语境当中去,在其实用属性被剥夺的同时,被赋予了一种观念。这种挪用与现代主义时期的对于一些现成材料的使用在观念上有所不同。现代主义时期对现成材料的使用更关注的是其物理特性,比如形状和质感上的相似性,而没有考虑到其中的精神内涵。

  “拼贴”从狭义上指的是将不同的材料拼接起来,但从广义上来讲,“拼贴”有一种将两种或两种以上毫不相干的材料组合在一起的意义,这就继承了超现实主义以来的反逻辑的美学传统,成为一种“1+1”创意思维,在此可以指导学生通过“材质替换”、“具象物品抽象填充”、“抽象物品的具象填充”等艺术表现方法,在创作过程中,产生视觉上的冲击和观念上的冲突。

  (2)从“有用”到“无用”

  想要在混沌的现实各种人工制品的世界中,将生活用品作为艺术品分离出来,其重要的手段就是将其从“实用”中抽离,“成为一种被从上下文中扭脱出来,再被置于一个新的陌生的上下文中的东西。” 日常生活用品在向艺术品转化的过程中改变了它们的存在性质与意义,从一种纯粹的日常存在,现实生活中的自在之物而转变成了艺术的符号性的能动存在,具有能指与所指的意义存在。

  生活用品作为能指,所指又是有多重意义的。其中包括其在不同文化不同种族之间的差异内涵,也包括艺术家的个人体验以及公众在艺术接受的过程中对其所指的重新定义。

  从功能转化的理论来理解,以古希腊的建筑为例。古希腊的石料建筑,由于材料和结构方式的限制,在平面布置上一般呈现简单矩形。由于石材的抗弯,即抗剪切能力差,所以建筑跨度小。这就造成建筑物种立柱的密集,由此产生一种强烈的建筑气氛,这是以实用为目的的一种造型。以后,虽然建筑结构逐步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希腊立柱形式,它的柱身、柱头和檐部仍为罗马时代和文艺复兴时代所沿用,成为一种装饰性构件。这就是说,它的使用功能已经消退,而人们看重的是它的审美功能,最后古希腊建筑的立面,也成为一种标志或象征。后现代的艺术家们加速了这一功能转化的过程,使在他们眼中的每一件生活用品的实用功能都被剥离,同时也赋予其一种象征意义。

  同时应鼓励学生在创作实践中积极主动地把握材料,培养学生勇于试验和善于发现的潜质,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审美经验和品味对已知材料进行分析,赋予材料全新的含义,从材料语言的角度丰富壁画创作思维的内涵。

  壁画材料可供选择的范围非常广泛,壁画创作者对于材料的选择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是壁画创作者构想凝结的集中体现,是对壁画材料的综合观察、选择和思索。装饰壁画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充分地使用材料,让每一种材料都能得到最恰当的表现,提供更丰富的表现形式,达到更高的审美追求和艺术体现。

【从壁画材料角度探析装饰壁画教学特征】相关文章:

敦煌壁画艺术论文04-16

敦煌壁画的艺术价值04-20

从语用学角度看郭靖语言运用和理解特征06-15

道路建筑材料的环境协调性探析06-12

电工技术教学改革探析06-14

英语教学加强整体效应探析06-01

婚姻效力探析06-04

大学生哲学思想教学探析论文05-02

外国文学教学与哲学思维的培养探析05-07

浅谈山寨的法律探析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