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素质材料工程技术人才的特征与培养途径下

时间:2020-08-14 15:37:30 材料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高素质材料工程技术人才的特征与培养途径(下)

三、加强材料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途径

1.重新审视实验教学功能,构建实验课程体系

    材料科学从主体上来说是一种实验科学,专业实验在培养学生探索材料本质、开发新材料和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改革实验教学首先要认识到实验教学在理工科学生培养方面的双重功能,即除了具有巩固验证理论知识或达到具体研究目标的功能之外,还具有培养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方法、勇气、创新能力和其他综合素质的功能。比较日本、美国、澳大利亚与我国材料学科的实验教材,发现在实验项目上差异不大,但教学方法和实验室的运作模式却差异甚大。国外的实验课以尽可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独立自主地展开科研活动的能力和素质为目标,而我国的实验教学大多是以认知为目标。因此需重新审视实验教学的功能,改变原有的对实验教学的认识,围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这个重要目标,打破传统实验教学模式,打破学科界限,以实验方法为主线,重组实验课内容,建立与理论课程体系相一致的实验课程体系。独立设置实验课程,同时要深化专业实验内涵,强化工程能力训练和研究能力训练,突出培养材料工程师和材料科学家应具备的“材料研究”、“材料制备”和“材料生产”的基本能力的训练,实现材料工程、材料科学教育的结合。

2.建立多层次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

   这里提到的工程实践是指除上述实验之外的,各学校都已在培养方案中考虑了的各类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等。建议建立三级层次的实践训练方案,将各实践环节有机结合,在不同层面开展相应训练,通过由单一到综合,由相对独立到科学融合的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自己动手的机会,使毕业生到工作岗位上能很快地进入角色。

(1)针对工科专业技术基础的动手能力,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包括计算机技术基础上机训练,金工实习,电工实习,机械制图训练等。该阶段的训练往往大学一、二年级完成。

(2)针对材料专业技术基础能力开展训练,也就是针对“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专业特点,进行学科基础训练,同时针对“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二级学科专业需求,开展工程应用能力的全面训练。如热工窑炉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现代研究方法与测试技术实验等。该层次的训练应该在四年级之前完成。

(3)针对某一专业研究领域进行综合能力训练。这个阶段的训练载体是课外创新活动,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该层次的训练多是在四年级完成。为使学生更早地接触前沿,建立科学创新意识,采取导师制,使大学生1-2年级通过课外创新活动,得到实践锻炼,是许多学校积极推行的很好方式。

3.采取多模式的训练方式,保证实验与实践教学效果

   通过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网络课堂,将教学指导和学生的思考、操有机融合;采取多元化的考核方式,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使实验教学内容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延伸。通过课外预习与实验过程结合,课堂学习与网上自主学习结合,必做实验项目与选做实验项目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创新活动相结合,实现课内课外结合,在课程实验项目的安排上采取从基础到前沿、从传授知识到培养综合能力逐级提高的方式,营造培养创新人才的多元化教学环境。探索校企互利机制,实现教与学、实习与生产相长,是我校实习改革的又一尝试。近年来,学校和各学院在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和运行过程中,一方面注意吸引和聘请基地依托单位的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干部一起与实习教学环节的管理和指导,增强实习教学的指导和管理力量;另一方面,实习师生积极、主动地帮助基地依托单位开展职工技术培训、科技开发和科研等工作,使实习基地同时成为科技开发和人才培训基地,从而在共同合作、互惠互利的`基础上,不断拓展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新路子。这些实习基地的成功建设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我校实践教学内容,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也对我校科研上规模、上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毕业设计环节,采取与研究设计院或企业联合培养本科生的“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毕业设计的题目从实践中来,学生在做好充分的资料与思想准备后,到设计第一线去真题真做,现场完成毕业设计任务。最后,学生要通过由厂校联合组成专家组的公开答辩。在此模式中,学校、企业、学生三个相互关联的个体之间存在相互依存与制约的关系,但最终的目标是结合实际让学生得到较全面的工程训练。通过毕业设计将指导教师、用人单位和学生三方紧密地联系起来,并在此模式的运行过程中充分发挥各自的长处和特点,以保证各方任务的顺利完成。通过两届毕业生的探索与实践,我们认为此模式使学校的办学资源得到扩展,培养学生的手段实现多样化、社会化;教师增加了接触一些大工程项目的机会,工程视野拓宽,工程实践能力增强;用人单位对学生上岗后的再培养时间缩短,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符合度提高,同时也可以避免用人单位要求毕业生提前上岗培训与毕业环节教学的矛盾,因此,受到多方认同。

参考文献

[1] 宁先圣.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的特征与培养途径.科学与管理,2006,(4):17-19.

[2] 史曜武,孙灼.面向21世纪的材料科学与工程本科教育[J].高等工程教育,2001,(4):17-20.

[3] 吴锵.对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新认识[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52-55.

[4] 谢峻林,陈文,黄学辉.六所高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计划评析[J].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2001.

【高素质材料工程技术人才的特征与培养途径(下)】相关文章:

1.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论文

2.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方案

3.简谈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的论文

4.团队精神的培养途径?

5.工程案例下的工程材料教学改革论文

6.MPA教学的实践性在合作培养模式下的深化途径

7.财务风险的特征及控制途径论文

8.大学生体育心理素养培养的意义与途径论文

9.北航材料学院工程硕士培养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