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群体生活情况调查

时间:2021-04-06 15:17:01 本科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群体生活情况调查

  摘要: 本文通过对大学生群体生活情况的调查和分析,探究大学生个体的心理问题及其在群体生活中的表现,剖析大学生群体生活中的深层问题,旨在解除大学生心理在群体生活中的不良影响。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群体生活情况调查

  关键词:社会心理学 群体生活 调查 大学生

  文献综述:古斯塔夫把群体定义为在既定条件下表现出新特点的一群人。这群聚集在一起的人,具有同一个方向的思想情感,个体意识消失,形成集体心理。而在社会心理学领域,“群体”有其特殊的意义,它强调的是一群人的集合,并且这种集合是由于某种共同的利益而形成的。目前,对社会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群体生活情况的研究仅仅停留在表层,浅尝辄止,还需加大研究力度。

  一、调查背景

  大学生活延续了中学时期群体生活的模式,并对这种模式进行了扩张,丰富了群体生活的内容,扩大了群体生活的范围,由中学时期简单的宿舍集体生活转化为包括宿舍、班级、社团等等方面内容的群体生活。同时,各种问题矛盾也显现出来,如宿舍中个人利益冲突、班级中责任分配不均、小团体主义等等。这些矛盾使得大学生在群体生活中产生人际关系处理不当、适应不了生活环境、心理情感判断有误、学习态度转变等问题,若不及时作出适当的自我调整,将影响到整个大学生活以及自我人格的培养[1]。

  二、调查目的

  随着大学校园的社会化,大学生也逐渐融入社会化进程中,从社会人的角度去看待人和事。在大学生社会化的进程中,一方面,大学生所处的校园环境文化层次较高,促进大学生在高层次文化环境中更好地完成社会化的过程,使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渐趋于成熟;另一方面,大学生受到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一时间难以适应社会这个大环境,在压抑情绪的推动下引发多种心理问题。因此,在社会心理学视角下调查大学生群体生活状况意义重大,探究大学生群体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有助于各大高校更好地管理大学生。

  三、调查内容和方法

  1、调查内容

  本文主要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以本地高校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大学生群体生活情况的调查,分析群体生活中大学生的个体心理,探究社会交往心理在群体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及成因。具体来看,有以下三方面内容:

  第一,对群体生活中大学生的个体心理调查;

  第二,对社会交往心理在群体生活中的表现的调查;

  第三,大学生心理在群体生活中的多层效应。

  2、调查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法、文献综述法和个体访谈法,对大学生群体生活情况进行了调查。

  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是本论文使用的主要研究方法,以当地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发放600份问卷。

  文献综述法:本论文将中国知网作为数据库,搜集与大学生群体生活情况和社会心理学相关的文献资料,涵盖了国内外的研究文献,通过研究相关文献资料,分析群体生活中大学生的个体心理,探究社会交往心理在群体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及成因[2]。

  个体访谈法:在问卷的结尾处设置深度访谈选项,愿意参与的调查对象自行留下联系方式,在完成调查问卷得出结论之后对这些调查对象进行深度访谈。

  四、结果

  大学生在群体生活中的心理活动对大学生的思想认识、人格养成和工作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群体生活所产生的群体效应给大学生带来积极的作用,使其产生归属感。但同时群体心理的负面影响也会影响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限制大学生个性特征的发展。

  五、讨论

  1、群体生活中的大学生个体心理分析

  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有其特殊性:自我意识在逐步增强,但仍不成熟;情感情绪日益丰富,但变化波动较大;抽象思维发展迅速,但主观片面性强;容易接受新事物,但缺乏辨别真伪的判断力。群体生活中的大学生个体心理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1.1 自利性偏差造成的对他人的否定和对自我的认可

  自利性偏差,又叫自我服务偏见,它是一种强烈的主观主义表现,是指人们看待自己往往是从好的方面来看,比如取得成功时,总是归因于自己;而做了错事之后,却怨天尤人,把它归因于外部因素。即把功劳归于自己,把错误推给别人。在大学生群体生活中,这种自利性偏差意识表现得尤为突出。很多大学生都给自己过高的定位,对自身素养和综合能力盲目地认可,潜意识里认为自己是最优秀的。这种过度自信的表现使大学生产生强烈的自我满足感,相反地,对其他同学产生极度的不信任和不认可的感觉,渐渐地自己就会被大多数同学孤立起来,从而陷入心理困境中难以自拔[3]。这样,大学生也就无法在大学群体生活中与其他同学、朋友、老师和睦相处,也就无法搞好人际关系。

  1.2 自我否定造成的极度不自信

  与自利性偏差相反,大学校园中有部分大学生存有强烈的自我否定意识,造成极度不自信的恶果,具体表现为:对宿舍、班级、社团等举办的各种活动、比赛有强烈的排斥感,坚决不参加。通常这类大学生会把自己的世界和外界隔离开来,与同学和老师少有交集,每天独来独往,不善交际,不与人交流,更不会与朋友交心,把自身封闭在自己的小世界里。经过对这些大学生的研究,我们发现,事实上这类学生在心底是极其渴望融入群体生活中去的,他们有参与活动的意识,却总是不能付诸行动,大部分大学生存在以下心理状态:第一,担心自己的表型不好,被同学笑话;第二,担心自己完不成任务,拖累其他同学;第三,没有勇气将自己展现在所有同学面前;第四,无论自己怎么努力,总得不到大家的认可。总而言之,出于多方原因,这类学生在大学群体生活中表现普通,在同学和老师眼中只有平凡的印象;还有部分学生自暴自弃,自卑情绪极其强烈,最终产生严重的心理疾病,学习成绩差,人际关系复杂,还可能会沉迷网游。

  1.3渴望被他人认可

  “镜中自我”理论中认为,人的自我意识是在与他人互动的过程中通过想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而得到的。在群体交际中,大学生首先想像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如何,其次想像他人对自己的形象是怎么评价的,最后根据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形成自我感。就好像人们在镜子中看到自己的形象,大学生从他人对自己的判断和评价这面“镜子”中发展自我意识。现在大学校园活动丰富多彩,宿舍、班级、社团等举办的各种活动和比赛数不胜数,为善于展现自我的'同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舞台。这些学生通过展现自我,获得其他同学以及老师的认可和赞赏,提升自我认同感。然而,有部分同学急于博得他人的赞美,使用方式不当,结果反而让大家产生厌恶感,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