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物流配送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时间:2020-08-29 12:40:04 本科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高职物流配送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学科知识型教学模式的影响,我国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存在着许多不足,主要弊端如下: (1)课程设置学科化,知识陈旧,职业技能性差。目前我国物流专业的课程大多是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实践课“三段式”结构模式,课程之间缺乏内在联系,教学内容前后重复,知识老化,职业性、技能性差,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2)教学内容理论化,轻视实践性教学。这样直接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专业技能不足,无法体现高职生“动手能力强”的优势,不能有效开展工作。 (3)教学方法单一呆板、陈旧落后。教师主导地位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不明显,上课仍是满堂灌。造成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到课率低甚至逃课。 (4)教学手段传统,现代技术教育不足。由于受观念和教育经费的限制,大多没有建立物流实训室,更缺少现代管理技术软件投入,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现代管理技能和水平的培养与提高。 (5)教材缺乏、师资队伍职业能力不够。我国的物流教育起步晚,适合高职院校使用的技能性、操作性强的教材非常缺乏。现有师资大多是从管理、营销等专业转过来或从高校毕业直接来到教学岗位的,没有物流实践经验,不少教师从事物流教学特别是开展物流实践教学时显得力不从心,致使教学很难达到高职物流管理培养目标的要求。这种传统、陈旧教学模式培养的学生,不了解专业工作实际,严重缺乏专业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无法很快地融入企业实际工作,致使毕业生就业困难。因此,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进行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势在必行。

  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为了走出高职教育的困境,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中明确指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 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教育部关于高职课程建设的宏观思路指明了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改革的目标和方向。

  三、高职物流配送管理课程改革探索物流配送管理是物流管理专业的必修课,也是核心技术课程之一,而配送管理又是物流专业的主要职业岗位。因而,物流配送管理课程的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我国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要求,本课程以工作过程为指导,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深化职教思想和职教观念的改革,优化课程结构,更新教材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新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力求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专业培养目标。

  1.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内容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要求课程内容应体现能力本位,以岗位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基于企业工作过程进行系统化设计,打破原有的以理论为主的内容结构和排序,重构教学内容,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相应的知识、技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培养学生能在复杂的工作过程中做出判断并采取行动的综合职业能力。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思想和培养职业能力的教学目标要求,我们打破了原有的以学科知识逻辑展开的课程体系结构,根据物流配送的实际工作流程和岗位要求,将配送课程内容设计为配送中心规划、订单制作、拣货作业、补货与盘点作业、流通加工作业、出货与包装作业、配货与送货作业、成本控制与绩效评价8个学习项目。每个学习项目均以作业合理化方案设计任务为载体,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的行动方式来组织教学,由教师选择物流企业的实际案例为任务引导,以企业真实的业务数据和业务开展过程来展开教学。通过这8 个项目过程的学习,使学生既学到了该项目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又培养和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2.完善教材结构,建立工学结合的教学资源库根据课程改革需要,我们改变过去主要传授显性知识与抽象技能,缺乏与实际工作直接联系的教材体系,以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提高为目的,通过课程开发和建设,构建了工学结合一体化的新教材体系。积极选用适合高职教学需要、工学结合一体化的优秀教材。深入优秀企业调研,更新和完善案例库。制作多媒体课件,并上传到网站和学生QQ 群中。建立课程网站,整合网络资源,建立课程学习的平台。通过努力,建立了配送管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材资源库,完善了教材内容和体系。

  3.创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为实现“面向生产、立足岗位、工学结合、注重素质、培养能力”的专业培养目标,本课程积极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和教学模式创新,形成“认识实习+ 理论教学+企业参观+校内实训+课业设计+校外顶岗实训”的复合型教学模式。其中理论教学、企业参观、校内实训室实训是在课内完成;认识实习、校外顶岗实训是在课外时间或节假日完成的,弥补了课内实践教学时间的不足;而企业参观、认识实习、校外顶岗实训的教学则是由企业兼职教师完成, 有效地弥补了校内教师职业实践的不足。新型教学模式,体现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特点,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4.以学生为主体,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教育思想,采取行动导向教学方法,达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脑体一体、工学一体、知识和能力一起提高的目的。在教学中,我们根据课程内容和高职学生特点, 主要采取任务驱动、项目引导和行动导向等教学方法,注重运用案例教学、角色模拟的方式,让学生通过真实的案例分析和仿真工作情景的演练,掌握物流配送的操作方法,实现配送管理课程的教学目标。除理论教学之外,上述认识实习、企业参观、校内实训、课业设计、校外顶岗实训等教学活动,均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主、独立完成,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个体潜能。

  5.完善教学手段,建立工学结合一体化的教学环境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需要教师设置教学情境。在教学中,我们将每一个学习项目划分为若干学习子项目,进行每一个子项目的教案设计、任务书编制、工作单设计,并提前进行实训材料的配备,充实教学材料。新的教学情境的重构,把教室变成了 “车间”,为学生创建了“学”“做”一体、工学结合的学习环境。为满足实践课教学的需要,我们对“物流与电子商务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进行了升级和完善,建立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室”,创设尽量真实的工作环境,使学生有机会完成与职业任务内容相一致的学习任务。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以“工学结合式学习岗位”为目标,建立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6.建立“以人为本”、目标多样化的评价考核机制高职培养目标和教育的规律性,要求建立“以人为本、能力主线”的学生学习效果评价和考核体系。评价标准应包括知识性目标、技能性目标和关键能力目标,作为专业课,重点考核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物流配送管理课程采用个体考核与团队考核相结合、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知识考核与能力素质考核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建立了客观、公正、公开、公平的评价考核体系。我校08级物流专业配送管理课程的期末考试, 以课业设计+企业调研报告的方式进行。课业设计由学生个人独立完成,企业调研报告由学生团队完成。在小组调研中,学生4人一组,分工协作,克服了企业配合不力、资料收集困难、路途远、天气寒冷等重重困难,按时完成了任务。共上交企业调研报告55篇,每篇3000字以上。通过课业设计,检验了学生专业知识掌握能力和知识综合运用能力;通过企业调研,培养提高了学生的交往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分析写作能力。

  四、高职物流配送管理课程改革的效果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物流配送管理课程改革, 使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技能对接,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技能,缩短了学习与工作的差距,更好地满足了社会和企业的需要;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手段, 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养成和健康人格的发展;工学有机结合,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程设计中强调学生职业拓展能力和可迁移能力的培养,适应了未来岗位多变的需要,提高了就业竞争力。高职物流配送管理课程改革,在我校的教学实践中也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效。学生上课出勤率提高了,考试成绩也普遍提高;学生在考试中所撰写的企业研究报告,得到了企业的普遍认可,很多配送方案被企业采纳。物流专业的学生在参加全国和全省的物流技能大赛中取得金奖、银奖和铜奖的好成绩, 受到社会和物流企业的广泛赞誉。我校物流专业的 “双证率”达90%以上,毕业生供不应求,就业率年年提高。

【高职物流配送管理课程改革探索】相关文章:

1.高职院校《工程财务》课程改革的探索

2.高职《市场营销》课程改革探索与研究

3.高职《旅游礼仪》课程改革与实践探索论文

4.高职旅游管理课程改革分析

5.隐性课程视角下的高职就业指导课程改革探索

6.高职会计信息化课程改革探索论文

7.高职法律课程改革

8.试析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