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中国农民就业

时间:2020-10-15 17:00:32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解读中国农民就业

  农民是一个关系全局的不容忽视的问题。进入21世纪,农民问题中最突出的问题不再是土地问题,而是农民的就业问题。它不仅直接到农村的、农村的安定,而且影响到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形成、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稳定。、探讨和解决农民就业问题,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意义。

解读中国农民就业

  一

  农民就业,是我国21世纪的头号难题。解决农民就业问题,我们面临着许多重要的不利因素。

  从农村内部情况来看。

  第一,我国农村耕地少,积聚的人口过多,就业压力巨大。按照国家统计的劳动年龄人口,中国农村劳动力的总数是5亿多。从农村的实际情况看,18岁以下、60岁以上的人都是要劳动的,如果再把这部分人按"半劳动力"计算的话,那么中国农村劳动力的总数就是6亿多。以今天农村生产力的水平,按农业生产资料现有含量,现有机械化、化水平,我国现有的19.5亿亩耕地只需要1亿多劳动力就可以解决问题,其余的5亿劳动力都需要在农业之外寻找出路。

  而且,这个基数还将进一步扩大。一方面,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它必将越来越多地排挤农村劳动力;另一方面,由于小农生产方式的人口,无论计划生育措施有多严格,每年都有1500万低水平的人口再生产来增加农村劳动力的后备力量,这使农民就业雪上加霜。

  第二,农民素质低,知识因素在劳动力中的比例小影响农民的就业。由于缺乏和科技投资,文盲、半文盲比重很大,非文盲中85%以上只有小学或初中水平,约5%受过职业教育和培训,所掌握的文化知识、生产技术、市场经济知识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社会进步的需要。知识因素在农村劳动力中的比例之小,显示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低,预示着农民就业的难度。低素质的农村劳动力显然对农民就业不可能起拉动作用。

  从农村外部情况来看。

  第一,以行政区划为主推进城镇化的方式没能带动农民就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水平与前30年比较,有了显著提高。我国城镇化得以较快推进的重要方式是"县改市"、"乡改镇"等行政区划变动,促使农民变市民。但本来意义上的城镇化进程并不快,主要表现为:一是城市数量的增加,主要是行政区划的变动结果;二是市镇人口增幅大大低于城镇增幅。城市数量增加近2倍,建制镇增加7倍,而城镇化水平仅提高到了不到13个百分点;三是行政区划变动带来的市镇人口增加在市镇人口中占较大比例;四是中小城市平均规模趋于缩小。20年以来,5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人口增加88%,50万以下的中小城市人口增加2.2倍,其平均规模只有17.8万人,反比1979年少1万人。 这种不以农民变市民为主的城镇化推进方式,造成我国城镇水平的严重滞后,使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滞留农村,形成了畸形的就业结构。

  第二,培育能大容量吸纳劳动密集型就业的载体缺乏中长期投资机制的支撑和货币政策、税收政策以及财政政策的有力配合。能大量吸纳劳动密集型就业的载体主要是多元城镇、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等,其突出特点是投入集中,规模大,回收期长。我们在这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许多项目资金使用期限过短,长期性项目用短期性资金来运作,存在短期融资与一些经济建设长效性不相对称的矛盾。由于缺少长期的投资融资手段和机制,阻碍了资金要素的组合利用,不适应持续大容量培育就业载体建设的阶段性需要。二是我国实行的积极的成功的财政政策没能与积极稳健的货币政策、税收政策相配合,表现为积极稳妥的货币政策没有得到很好的启动,直接影响了大容量劳动密集型就业载体的培育;税收政策与积极的财政政策相互协调乏力,影响调动社会各方面支持大容量就业载体的生存。

  第三,国际劳动力市场供求不平衡,竞争加剧,造成向外就业困难。随着劳务输入国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国际劳务市场对外籍劳工人员素质要求不断提高,要求他们懂得一些当地语言,精通专业,掌握先进的技术知识;国际劳务市场竞争也十分激烈,一方面是一些劳工合同期满滞留不返,世界上非法移民的数量增加,争夺市场;另一方面是大量中介机构之间竟相压价,再加上低素质劳工一直供大于求,造成国际劳务市场价格趋跌。这些都增加了到国外就业的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