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找回失落的“科学道德”

时间:2020-10-14 12:21:54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简析找回失落的“科学道德”

  论文关键词:找回:失落;科学道德

  论文摘要:科学道德在中国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其地位之重要,影响之深远,毋庸讳言。遗憾的是,近年来.科学道德在我国实施科学发展的道路上步履维娘。解答“找回失落的科学道德”这一命题,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新的使命。

  新中国60年,我国在科研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然而,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近些年来,我国科研领域功利化色彩越来越浓,急功近利、杀鸡取卵的现象有愈演愈烈之势,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惕。

  一、“科学道德”失落的现状

  长期以来,高校、科研院所等科研领域一直被公众认为是块干净之地。然而,随着市场经济负面作用的日渐侵蚀,这块所谓的干净之地也出现了一些骇人听闻的道德沦丧行为。

  笔尸,弄虚作假的行为。近年来,在论文、研究报告、著作等科学成果中,各种造假、抄袭、剿窃他人的实验数据、图表分析和其他违背科学道德的行为时有发生。一些人为了完成指标、获取名利而制造学术泡沫,一些人炮制数据进行虚假论证,一些人剿窃他人成果据为己有。一些科研单位、高等学校为争取更多的名誉、利益和更大的发展空间,在学科发展、科学研究、单位排名等社会竞争中,虚报成绩,不惜一切代价向评委贿赂,为通过同行评议、争取获奖和课题项目,不顾事实、虚妄浮夸。在某些领域,甚至存在公认的不弄虚作假就难以在职业领域中生存和发展之事实。

  第二,急功近利的行为。近年来,有些科技人员,始终不能正确“定位”,不能客观地评价自己,不安于现状,干一行,专一行,爱一行,总想通过变动岗位寻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追求所谓的“名”和“利”;有的科研人员在成果署名和奖金分配上纠缠不休,不仅搞坏了科研人员间的融洽关系,也损害了科研人员的形象、有的科研人员既无独立科研工作能力,又无闯市场的本领,却在本单位一心一意向‘,钱’,看,量“人”为“出’,、自己不敬业,不奉献,还无事生非。

  第三,学术浮躁的行为。在大学校园和一些科研院所,学术不良行为时有发生,学术论文盗取剽窃、花钱雇人写文章等等多有发生。有的学者为提高自己论文的数量,将原本可以用一篇完整的论文发表的科研成果,分为多篇投稿,降低了论文质量;有的教授、博导为完成科研任务招收几十名,甚至上百名研究生为自己工作,在挂名发表大量论文的同时,无法全面有效地培养好研究生。

  二、“科学道德叮失落的根本原因

  近年来,科学道德失落的现象层出不穷,原因极其复杂,既有个人因素,也有社会因素。概括地说,主要有以下方面。

  第一,科学精神匾乏。科学精神最根本的就是求实和求真,在此基础之上,包含有刻苦精神、牺牲精神和创新精神等。而现在许多科技人员:一是缺乏刻苦精神。一些科研人员不能吃苦,对科研过程中的挫折望而生畏,复杂劳动不会干,简单劳动不愿干,业务不行又不肯学习钻研,整天蒙混度日、无所事事。二是缺乏牺牲精神。不少专家学者,将严谨的学术研究弄得不伦不类,甚至与利益集团勾结,专为某些既得利益集团代言,搞乱人们的思想,欺骗群众的感情,良知和社会责任早已抛到九霄云外。三是缺乏创造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只有不断地创造,科学才能发展,才能延续。问题在于,一些中老年科技人员看到自己在仕途上无多大发展,业务上无明显进步,自己高级职称又已到手,便有了一种“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想法。年轻的科技人员,对科研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曲折性缺乏心理承受能力.经不起失败和挫折的考验.在困难面前选择了退缩或另辟蹊径。

  第二,科学与人文长期分裂。近代科学与人文事实上存在着双重的关系:一方面随着专业化和学科分化愈演愈烈,人文学科的阵地急剧萎缩,在教育体制上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互相隔绝;另一方面,以唯人主义为标志的近代人文传统和以技术理性为标志的近代科学传统事实上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共同构成“现代性’,的基础。正是现代性所要求的专业分工和力量意志,导致了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的分裂,以及人文学科的严重危机。“科学与人文的分裂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自然科学和技术愈演愈烈的学科分化和扩张,使人文学科的领地日渐狭窄;二是学问普遍的科学化倾向和功利化,导致了社会科学的兴起,也使人文学科的地位进一步下降;三是重视培养专业人才的教育体制,人为地造成了科学与人文之间的疏远和隔绝;四是自然科学自许的道德中立,使得科学家们心安理得的拒绝人文关怀”。我们国家也不例外,对科学精神中的人文精神教育重视不够,张扬不力,也是我们长期的科学教育、科学宜传中的一个弱点。近年来,科研领域不少人物质欲望恶性膨胀,精神追求、道德理想出现滑坡,实质是多年来人文社会科学相对说来不够受重视,甚至受到不应有的冷落和歧视而引发的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