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亚当

时间:2020-10-10 20:02:04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浅谈亚当

论文关键词:价值论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古典资本理论 资本的生产性 资本的剥削性

论文摘要:西方主流经济学认为资本是具有独立生产力性质的要素,而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则认为资本是体现剥削性质的社会关系。对资本性质认识的分歧建立在要素价值论和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而这两种对立的价值论都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西方主流经济学在要素价值论的基拙上判断资本的本质是生产力性质,失去了对社会关系的批判性。而马克思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资本剥削性质的判断,割裂了资本和商品使用价值的联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政治经济学理论要根据实践建立符合自身需要的价值论,并对资本性质进行客观公正的判断。

资本理论向来就有很大的争议,以至于有的经济学家称“经济学如果能在资本的理论方面取得一致意见,其他所有的问题就将迎刃而解了”。资本理论的争论体现在两个层次上:其一,资本是一种生产要素还是一种社会关系?其二,如果资本是一种生产要素,它是否具有和劳动、土地要素一样的生产力性质?传统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资本的本质是体现资本主义剥削性质社会关系的生产关系,并且把认为资本是具有生产力性质要素的古典经济学称为庸俗经济学。理论上,资本性质判断的分歧以价值理论为基础,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和西方主流经济学要素价值理论的对立是资本性质认识对立的根本。而这种分歧在古典经济学的奠基人亚当·斯密的经典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已埋下了伏笔。

一、劳动价值论和资本理论

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对资本性质的判断都是非正面的,它或者被当作剥削的手段,或者作为劳动要素的附属品而存在。对于资本利润而言,它或者被看成剥削收入,或者是对劳动产品的扣除。亚当·斯密是第一个系统提出劳动价值论的经济学家。

1.亚当·斯密的劳动价值论和资本及利润的性质 1776年亚当·斯密那部影响深远的《国富论》诞生了,其中共存的两种价值论—劳动价值论和三种收人价值论成为后世严重对立的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和西方主流经济学要素价值论的源头。在《国富论》中他最初提出了劳动价值论。

首先他指出价值的源泉是劳动,“一国国民每年的.劳动,本来就是供给他们每年消费的一切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源泉“。其次,他指出劳动时间是商品交换价值的尺度,“在资本积累和土地私有尚未发生以前的初期野蛮社会,获得各种物品所需要的劳动量之间的比例,似乎是各种物品相互交换的唯一标准。这成为以后古典劳动价值论的源头。

亚当·斯密认为资本积累是一国财富增长的重要途径,然而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资本增加国民财富的作用却只能通过劳动要素迂回体现。“资本的增减自然会增减真实劳动量,增减生产性劳动者的人数,因而增减一国土地和劳动年产物的交换价值,增减一国人民的真实财富与收人”。显然亚当·斯密认为资本不是独立的生产要素,并不具备和劳动要素等同的生产力性质。这个基本判断贯彻到资本利润的来源上,亚当·斯密指出利润是在财产私有权的基础上对劳动生产物的扣除。

可见,在亚当·斯密眼里只有劳动才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资本利润是从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中的扣除。没有参与价值创造的要素如何能够参与价值的分配?劳动价值论和资本利润之间的矛盾早在亚当·斯密那里就扎了根,但是亚当·斯密并没有察觉,更没有在理论上做出适当的解释。然而这个矛盾却和劳动价值论一并被古典经济学家继承下来,李嘉图没能成功地解决它导致了李嘉图学派的解体。而在逻辑上解决了这个矛盾的《资本论》成就了马克思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当然他的目的和一心想增加国家财富的亚当·斯密相去甚远。

2.李嘉图学派坚持劳动价值论,却走向解体

李嘉图在商品交换价值的尺度上坚持斯密的劳动价值论,而反对效用价值论,“效用对于交换价值说来虽是绝对不可缺少的,但却不能成为交换的尺度……具有效用的商品,其交换价值是从两个泉源得来的,—一个是它们的稀少性,另一个是获取时所必需的劳动量……在社会的早期阶段,这些商品的交换价值,即决定这一商品交换另一商品时所应付出的数量的尺度,几乎完全取决于各商品上所费的相对劳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