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对“劳动价值论”争论双方的质疑

时间:2023-03-19 02:50:51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试论对“劳动价值论”争论双方的质疑

  论文关健词:劳动价值论 生产力价值论 经典马克思主义

  论文摘要:经典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论与其唯物史观相统一,承认生产力决定性原理。(资本论》展述的价值理论体系实际是“生产力价值论”。在表达方法上它遵循“从抽象上升为具体”和“逻辑与历史统一”的原则,从抽象的劳动价值论出发,逐渐上升到对市场价格的具体把握。从劳动价值论推出剩余价值论,只是“生产力价值论”体系在某些限制下产生的一个支论,它并不否定生产力和使用价值的决定性。但近年来国内围绕劳动价值论形成的许多研究成果,只把劳动价值论视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不能解释《资本论》一系列明确的论断,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要求。

从前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开始,在包括中国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人们一致认为劳动价值论(以下简称“劳价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剩余价值理论是“核心”。这在当年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条件下是可以理解的。中国目前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富裕(财富)是人民和国家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但在理论经济学领域,为维护剩余价值理论的“核心”地位,仍扩切劳价论视作“基础”,而作为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的“生产力价值论”呼之难出,甚至财富论被拒斥于价值论之外。另一方面,在劳价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础”的思路上,还出现了对后者的否定。据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确实是劳价论,但从劳价论明显的片面性,只能导出以它为基础的经典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过时的结论。这样,在当代中国理论经济学界,对立的双方在共同认定劳价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论”)的前提下长期争论着。

笔者认定,既然主流方以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自命,那么,先恢复《资本论》价值理论的全貌,应当说是题中应有之义。故本文先就劳价论是否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问题质问对立的双方,希望能引起进一步的讨论。

一、马恩以人为本的“生产力价值论”体系

“基础论”的一个根本特征是在价值理论层面上完全离开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来界定价值。在这种界定中,生产力及其决定性是不在场的,甚至“价值”被无条件地看成反比例于劳动生产力(率)。在中国,谷书堂教授是较早接受批评而悟察这一思路理论缺陷的人,他打破旧的思维定势,力求把作为生产力承担者的“劳动生产率”纳人劳价论体系,提出“把劳动定义为由其生产的一定量的使用价值所体现的或支出的劳动量二劳动时间X劳动生产率,形成了中国“劳价论一元论”者向马恩“生产力价值论”的空前接近,但又因自身逻辑矛盾和受到批评而滞步不前。至今在主流方那里,使用价值生产的财富论一般仍被放逐于价值论之外,单位时间内财富生产所体现的劳动生产率仍然被说成与“价值”完全无关。

有鉴于此,注目于《资本论》关于生产力与价值关系的论述,就成为我们澄清上述误解的首要切人点。事实上,由于在唯物史观中生产力是决定性因素,因此,作为生产力承担者的“劳动生产率(力)”及其与“价值”的关系问题,就成为《资本论》价值理论体系首先应阐明的问题。

在论及“相对剩余价值”时,《资本论》第一卷曾结合着使用价值和“社会必需的劳动时间”界定了“劳动生产力”: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在这里一般是指劳动过程中的这样一种变化,这种变化能缩短生产某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使较小量的劳动获得生产较大量使用价值的能力。

在这种界定中,劳动生产力与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量成正比,与单位使用价值量生产时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反比。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用公式工表达如下:

公式工与《资本论》第一卷另一处关于“有用劳动成为较富或较贫的产品源泉与有用劳动的生产力的提高或降低成正比”的论断也吻合,可知它不是马克思偶然笔误所致的判断,而是其本意。而按照恩格斯“对效用和劳动花费的衡量”,正是“价值”的“全部东西”,也是《资本论》的科学论证所在。于是,公式工右端所展开的对效用和劳动时间的衡量,正是“价值”概念的“全部东西”,即在马恩的思路中,“价值”直接就是“劳动生产力”。这就是我们把马恩价值理论说成“生产力价值论”的原因之一。由此,可以把公式I扩展成公式Ⅱ:

公式Ⅱ首先表现着马恩“生产力价值论”之中各主要因素之间的数量关系。

对公式Ⅱ所体现的“生产力价值论”,《资本论》的表述采用了“从抽象上升为具体”的方法:“如果我们把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抽去”,“体现在劳动产品中的各种劳动的有用性质也消失”,于是,劳动产品只是“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它们“就是价值—商品价值”。在这里,劳价论的确只是生产力价值论表述的一种抽象出发点,而不是马恩价值论本身。随着《资本论》第二、三、四卷的展开,《资本论》价值理论体系逐渐加进对商品的社会使用价值的考察以及效用对价值决定性的论述,使抽象价值上升为具体价值冈。其中包括在《资本论》第三卷中,马克思明确地说:“社会规模的使用价值,对于社会总劳动时间分别用在各个特殊生产领域的份额来说,是有决定意义的”。这与第一卷的劳价论不同,使用价值的决定性十分明显。《资本论》价值理论体系的这种表述方法,也是其“逻辑与历史相统一”原则的体现,因为在市场经济的历史展开中,劳动价值起决定作用的时段只限于市场经济兴起的初级阶段,后来市场就被具体价值所决定,所以,《资本论》也就照此次序展述价值理论。对此,马克思本人也直言不讳:“商品按照它们的价值或接近于它们的价值(指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价值—引者)进行的交换,比那种按照它们的生产价格进行的交换,所要求的发展阶段要低得多。此看来,晏智杰教授认为劳价论只适应于古代市场经济,不适合于当代市场经济的论断是正确的。

《资本论》通过对商品拜物教的明确批判,实际上也展示了自己的价值理论是以人为本的体系,即它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坚持生产力价值论,而在社会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关系问题上,则坚持以人为本。本文仅论述前一方面。

[1][2][3]下一页

【试论对“劳动价值论”争论双方的质疑】相关文章:

浅析跳出劳动价值论再看劳动价值论05-30

艺术试论08-23

让学生善于质疑问题06-11

“禁止类推解释”之质疑06-07

关于自然资源价值的劳动价值论解析04-21

试论诚信及其价值06-01

论析新时期劳动价值论的创新和发展04-27

一物一权原则质疑12-06

试论言语行为理论05-02

试论人的生态化问题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