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

时间:2020-10-08 09:25:03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浅析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

[论文关键词」法兰克福学派 大众文化 社会批判

[论文摘要〕文化和意识形态批判是法兰克福学派社会研究的中心论题。理论家们主要从大众文化的兴起改变了人类文化活动的性质等五个方面对大众文化进行批判。大众文化的盛行包含着对历史人文理性的摧毁。在批判中,理论家们隆重推出了西方马克思主义人学命题。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批判,实现了社会批判的功能,对我们思考当下中国的文化建设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理论家处在一个从总体上说是由“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挺进的时代。在这样的一个时代,一切都商品化了,商品观念成为一种现代社会的意识形态。文化产品的商品化,从一个角度深刻表明了西方社会的文化价值危机。现代社会文化呈商品化趋势的问题必然地进人法兰克福学派的研究视野。20世纪40年代,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家在流亡美国期间,进行了一系列的旅美文化批评。他们发现当时的美国有一个既非法西斯主义的却又具有操纵性的发达的流行文化网络。于是,他们开展了对大众文化的批判性研究。在法兰克福学派看来,所谓大众文化是指借助大众传播媒介而流行于大众社会中的通俗文化,如流行音乐、通俗小说、艺术广告等。它潜在地操纵着社会大众的思想和心理,以一种貌似温和的形式培植大众的支持统治和维护现状的顺从意识。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家称之为巩固现存制度和秩序的“社会水泥”。这种大众文化是工业时代才具有的;不妨说,它的出现在一定意义上是西方文明自我逆变与现代西方社会工具理性膨胀双重作用的结果。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家把晚期资本主义时代的大众文化总称之为“文化工业”。或者说,以“文化工业”概念取代了“大众文化”范畴,用它来主要指称凭借现代科技手段大规模地进行复制和传播文化产品的娱乐工业体系。霍克海默和阿道尔诺认为,晚期资本主义条件下的文化工业已经同整个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连为一体;资本主义在经济上、政治上的统治与其在文化上的统治达成了一致。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结构在整体性的联系之中。在他们看来,文化工业走向了反启蒙,它的出现标志着人们步人了大众欺骗的文化和社会阶段,因此,必须对之进行批判。

如果把大众文化大致地纳人一个从出现、生产到消费这样一个动态的过程来考察,我们注意到,法兰克福学派主要是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大众文化批判的。

  (一)大众文化的兴起改变了人类文化活动的性质。大众文化的兴起及其流行是以下述几个方面的语境变化为条件的:大众消费趣味产生并且决定特定历史阶段社会的主导精神需要,这可视之为大众文化兴起的'首要前提;在此基础上,现存社会意识营构出普遍的大众化人格;文化生产卷人社会经济法则的运行之中,经济法则成为文化生产的“杠杆”;科技发展适应了文化大批量生产和即时传播、消费的大众化要求。这样,大众文化就消解了古典文化的仪式品格并颠覆了古典文化对人类终极问题的持恒性探究倾向以及其中所体现出来的意义;大众文化通过大众潜在地扩张自己的话语权力,从而成为一种时尚。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家注意到,资本对人们的统治已采取这样一种时尚的、闲暇的文化形式表现出来,它已经渗透到劳动者的业余时间,这样的文化活动只是劳作的延长,人们追求它只是“为了从机械劳动中解脱出来”,以便恢复精力而再次应付机械的劳作。就这样,文化活动失去了精神享受的性质,从而“快乐变成了厌烦。

(二)大众文化生产有一种标准化、齐一化的特点。阿道尔诺指出,美国流行音乐除了只是有限地重复着熟知的主题范围之外,作为形式的流行音乐节奏的结构也被严格地加以规范,而只有最小限度的变化才被允许,但其实这也只是为了力图隐瞒实质上的千篇一律。“现代群众文化”(即大众文化)的特征,在今天“已被置于一个中心指导之下,而且从整体中业已构筑了一个封闭体系”。文化创造成了一种复制过程。文化工业取消了文艺作品的“反叛性”,文艺作品的自主精神荡然无存。在文化工业中,人们为了实现个性而诉诸的努力最终被模仿代替了。这种完全同化于现实商业逻辑的’‘文化工业”已经陷人“他律”的罗网,成为丧失了内在生命的干瘪的教化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