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系统内知识协同演化过程研究

时间:2020-08-02 14:34:54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创新系统内知识协同演化过程研究

  

  内容摘要: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系统内知识的创造、学习、分享和使用对系统的创新日益重要。创新系统中的知识流动其实质是知识在不同主体间的转移,进行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知识的协同演化加强了知识在组织内与组织间的转化过程,促进了系统内知识的创新。
  关键词:创新系统 协同演化 知识圈
  
  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系统内知识的创造、知识学习、分享和使用对系统的创新越来越重要。公共的组织和私人的组织在创新过程中的相互作用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知识来源,组织试图利用外部的资源促进组织内部知识的产生。在Zallo等的知识演化圈中,存在五个演化阶段。第一个知识活动阶段是外部的刺激与反馈。第二阶段是产生变化,在这个阶段,组织开始结合内部和外部的知识。第三个阶段是内部选择,在这个阶段,组织开始评价新知识的潜能以促进现存规范的效率。第四个阶段是复制和重复,包括知识的分享、知识的转移、适用性变化和解决问题。第五个阶段是通过制定法律和法规来保护知识。
  然而,一个组织的协同演化不能和环境演化分开来单独讨论,应该用协同演化的观点来研究组织的适用性。Lewin等(1999)提出组织、产业、制度环境的协同演化各有各的速率、速度和变化模式,而且是独特的、相互独立的。协同演化过程可以在不同层次水平发生,包括公司内部的微观层次演化和公司之间的宏观层次演化。
  
  知识转化机制
  
  (一)关于知识转化的SECI模型
  创新系统中的知识流动其实质是知识在不同主体间的转移,而且知识必须存于一定的主体中才能发挥作用、影响主体的行为。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曾提出了著名的SECI模型。探讨了组织内知识转化和创造的问题,借鉴该思路,每个主体所具有的知识可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类。
  企业隐性知识需要显性化才能便于在企业中进行交流和共享。隐性知识需要通过外化转化为显性知识,而显性知识通过内化转化为隐性知识。
  由于隐性知识的特点决定了它不像显性知识那样能够编码,并借助计算机进行处理。因而,对于企业更为关注的隐性知识,为了使它更容易在人们中进行交流和共享,就需要一种方式将其显性化。“外化”就是这样的一种模式。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教授所著的《知识创新公司》一书中提到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互转化的SECI模型(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SECI”实际上是社会化模式socialization、外化模式Externalization、内化模式Internalization、综合模式Combination四者的总和。
  社会化指隐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化,如通过观察、模仿、实践将学到的隐性知识转化为自身隐性知识的一部分;综合模式是显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指将零散的显性知识合成一个新整体;内化模式是从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化,如当新显性知识在整个组织中被分享时,其它的员工开始把它内在化,也就是它们用它来拓宽和重新构建自己的隐性知识;“外化”模式则是指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具体化、概念化的过程。
  (二)知识转化涉及的要素及转化机制
  知识转化是知识从知识源向知识受体传递的过程,涉及的要素有三类,即:转化主体,包括主体1(知识源)和主体2(知识受体);转化客体,即流动的知识;转化环境,即由各种影响知识转化的外部因素所构成的环境。知识必须寓存于一定的主体中,才能发挥作用,影响主体的行为。下面来详细分析知识在系统内流动的转化机制(见图1)。
  在图1中,知识从主体1流向主体2并发生转化,主要有四种机制:
  

 
  机制一:从显性知识1→显性知识2。显性知识是可以用各种符号明确表达出来的知识,它在从主体1转移到主体2的过程中,一般而言既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它可以通过文字、图表等信息的传递直接完成。
  机制二:从隐性知识1→隐性知识2。隐性知识的转移是较为复杂的过程。由于隐性知识具有“只可意会、难以言传”性质,因此往往需要两主体间的直接的、非语言的交流,如主体2通过观察、体验、模仿和不断实践,逐渐领悟和掌握了主体1的隐性技能,从而转化成了自己的隐性知识。在从隐性知识1到隐性知识2的转移中,可能会发生知识的散失,也可能会发生知识的讹变。因为主体2和主体1的知识背景、理解方式很难完全一致,因此主体2从主体1那里获得的隐性知识2,极有可能少于隐性知识1,有时也可能出现二者理解不一致的情况。

【创新系统内知识协同演化过程研究】相关文章:

知识管理融入协同办公OA系统11-12

图书馆知识管理系统创新研究论文05-14

协同OA系统助企业高效协同05-18

协同办公oa系统用知识管理来选择06-01

协同OA系统是什么06-28

OA协同办公系统介绍06-21

通达OA系统协同办公11-12

协同oa系统解决方案06-22

协同oa办公系统当前特征06-05

OA协同系统的特征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