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原因与影响分析

时间:2023-02-24 08:51:01 羡仪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原因与影响分析

  国际收支双顺差是指经常项目顺差和资本项目顺差,在理论上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是互补的,所以不可能同时出现顺差,但在我国却出现了双顺差的现象:经常项目顺差,指进出口贸易、出口大于进口。资本项目顺差,指入出境投资、外资流入大于本国资本输出。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原因与影响分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一、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现状

  国际收支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居民与非居民的所有经济交易的货币价值的系统记录,是一国宏观经济变量中反应对外经济关系的最主要指标。我国的国际收支自1994年以来(1998年除外),连续多年处在双顺差的状态,特别是从2001年至今,双顺差的增长趋势尤为显著,而且经常账户的增长速度要明显快于资本金融账户。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又处在经济起飞的重要时期,却出现双顺差持续增长的现象,使得经常账户和资本金融账户失去了互相融资的关系,进行相对独立运动,我国的这种国际收支双顺差与自身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是不相适应的。

  二、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原因

  全球经济失衡是全球生产力布局变化和国际金融体系变化的反映。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是国际国内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具体来说,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有以下几点:

  2.1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内部原因。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内部原因有以下几点:

  (1)国内的高储蓄率和低投资率引起国际收支顺差;

  (2)国内金融市场的低效率引起国际收支顺差;

  (3)外贸竞争优势的增强引起国际收支顺差;

  (4)长期实施的出口鼓励政策引起国际收支顺差;

  (5)长期实施的出口引资政策和外资政策的扭曲引起国际收支顺差。

  2.2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外部原因。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外部原因有以下几点:

  (1)人民币升值压力引起国际收支顺差;

  (2)国际产业结构的转移引起国际收支顺差;

  (3)国际投机资本引起国际收支顺差。

  三、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负面影响

  不能否认,我国的国际收支双顺差存在着积极方面的意义,但作为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我们更应关注的是它的负面影响。具体说来,国际收支双顺差可能会产生如下负面影响:

  3.1国际收支双顺差对我国贸易的负面影响。

  3.1.1导致了我国内需不足和对外依存度过高。虽然出口导向是在内需不足情况下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一种战略选择,但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对外向型企业在资源配置上的优惠就挤占了内向型企业的生存空间,从而对内需的扩大产生了不利影响。出口导向战略的实施和与之配套的优惠政策导致目前我国的对外依存度过高。经济增长对外部的需求依赖越大,经济的不确定性就会随之增加。

  3.1.2加剧了国际贸易摩擦。国际收支失衡不可能长期持续,长期的国际收支双顺差会面临来自内部和外部的调整压力。中国国际收支的长期顺差成为贸易保护主义攻击的重点目标,使我国对外经济贸易交往受到很大制约。

  3.2国际收支双顺差对我国金融的负面影响。

  3.2.1加剧了人民币升值压力。双顺差引起的外汇储备持续增长,造成了外汇市场上的供求关系明显失衡,使人民币处于不断增大的升值压力之下。

  扩展阅读——扩大因素

  货物贸易进出口顺差的扩大,既有主观因素的影响,也有客观因素的作用。

  客观因素

  一是世界经济增长势头良好,外部需求强劲,拉动我国出口增长。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稳步增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05年全球经济增长4.3%,仍维持较高水平;国际市场以石油为主的能源和原材料价格受需求和投机双重因素的作用,仍将继续高位运行;美联储为抑制石油价格上涨和国内通货膨胀压力,继续采取趋紧的货币政策,小步快走地升息,全球经济有进入加息周期的可能性。从国内看,下半年国内经济仍将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国家将进一步改善宏观调控,巩固宏观调控的成果,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加快发展资本市场,稳步推进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尽管面临一定通货膨胀压力,但总体上处于可控范围,本外币负利差可能扩大。综合上述因素的影响,内外部需求都将有进一步强劲的增长,不仅拉动了出口的增长,而且可能减少部分进口需求。

  二是国内投资增长趋缓,国际市场石油等资源性产品价格上涨影响了进口,却带动了出口。

  2005年上半年中国投资的特点是:第一产业投资增速加快,二、三产业投资增速放缓;重点行业投资增速继续趋缓;各种注册类型投资增速继续回落;东、西部地区投资小幅回落,中部地区投资略有上升;国内贷款的资金来源小幅回落,自筹资金增速略有上升;新开工项目继续增长,但当月新开工项目较上月有所减少;房地产投资增速略有上升。尽管国际石油成本居高不下,但中国政府却限制了主要石油产品零售价格的上涨。这样,油价只是对中国的石油公司造成了冲击。石油公司为了应对油价上涨,就减少了向国内市场的石油供给,转而选择出口更多的精练石油产品。同时,中国政府又鼓励这些石油公司减少石油进口。于是,2005年1月至7月份,中国的原油进口量仅增加6%,而精练石油产品的出口量却飙升了46%。

  三是一些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技术出口多重限制,进一步扩大了中国贸易顺差。

  按照建立在比较优势基础上的自由贸易原则,中国主要对海外原材料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进口需求较大。但一些发达国家以国家安全等为借口,对本国企业向中国出口高新技术设备施加种种限制。巴黎统筹委员会解散后,某些国家对华出口的管制政策不但没有放松,反而加强,这自然会加大双边贸易不平衡。早先西方发达国家主要是为了遏制中国军力发展,限制主要针对的是军事技术和产品,富有冷战色彩。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西方发达国家对华出口限制出现了军事与高科技并重的变化,西方发达国家更多地从国家竞争的战略高度来看待对华出口,通过种种管制手段来确保其国家实力的领先。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发达国家有关出口管制部门,在对华高技术出口和项目合作方面实行的严格管制措施,也是我国货物贸易顺差扩大的重要原因。

  四是我国的人民币汇率被低估。

  1994年以后我国贸易收支出现连年顺差,与1994年汇率并轨,人民币贬值刺激了出口有很大的关系,但以后几年人民币名义汇率基本没有发生变化,而实际有效汇率还有升值的趋势,却仍然保持了贸易顺差。虽然关于人民币升值与货物贸易顺差之间有无实际联系一直众说纷纭,但低汇率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我国在货物贸易出口方面的增加。

  主观因素

  一是我国处在特定的历史发展时期,生产力大幅提高,但消费需求有待进一步扩大。

  改革开放28年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平均达9.6%,有专家估计到2020年,还可以保持7%左右的高速增长。中国经济之所以成为全球经济的领跑者,主要是由于改革开放大大激发了经济活力,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改革开放犹如两条自动向前滑动的巨轮,带动中国生产力大幅提高的同时,推动着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但另一方面,生产力的大幅提高,并未引起我国消费需求的同步增长。由于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大,降低了社会平均消费倾向。从理论上说,不同收入阶层的消费倾向也不同,高收入者边际消费倾向较低,低收入者则较高。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二十年来居民收入差距逐渐拉大,收入分配的平均程度下降。然而提高居民收入,建立健全有效的社会保障体制,是消费长期稳定增长的根本保证。因此,提高居民收入特别是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缩小各阶层收入差距,可使全社会平均消费倾向提高,从而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

  二是全球制造业向我国转移,形成了门类齐全、配套能力较强的制造业体系,对一般产品的进口需求减弱。

  跨国公司将生产或服务的一部分搬到海外,人工成本更低廉,赋税更低,企业负担的其他成本也更低。这种跨国外包产生的影响之一,就是各国的比较优势格局发生重组,而且重组还出现了时间差,即劳动成本密集型生产和服务通常率先外包到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中国、印度等国。发达国家感受到压力,转而创造更高档次的产品或服务,以期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和新的出口优势。但这一过程往往滞后一段时间,从而形成了时间差,在这一阶段,贸易不平衡会扩大。而国内形成了以外资企业为主的加工贸易基地,且供应链不断延长,附加值不断提高。而外国直接投资在中国生产和销售的大幅增加部分替代了中国的进口,形成了门类齐全、配套能力较强的制造业体系,减弱了对一般产品的进口需求。中国市场上外国品牌、外国设计的产品非常多,但其中相当一部分已转为由外国直接投资在中国生产。

  三是我国政府推进出口行业发展壮大,扶持进口替代产业日趋成熟。

  当前巨大的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的顺差也和中国现有的外资、外贸政策有关。中国现有的外贸、外资政策的基本框架形成于改革开放初期,1980年初中国是一个既缺资金又缺外汇的典型“双缺口”发展中经济。为了多赚外汇,克服外汇缺口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限制,1985年开始中国政府采取了出口退税等政策以鼓励出口。在这些政策的刺激下,中国对外贸易增长非常快,1978-2005年间年均增长高达17%,为世界同期贸易增长率8%的2倍多,27年间对外贸易增加了68倍。另一方面,中国政府扶持国内的公司提升产业结构,进而导致大量的进口替代。进口替代型产业是我国政府产业政策的扶持方向,虽然我国制造业科技基础一直很薄弱,且产业升级的过程充满艰巨性和长期性,但通过进口替代不断实现局部升级将是一个长期现象,积极产业政策对此的支持不是短期性的,可以在较长时期内带来“产业政策红利效应”。最近,随着在华的外国公司,尤其是电子产业领域,越来越多地向国内供应商采购部件,产生了大量的进口替代。

  四是国家为了保护某些相对较弱的行业,从而对其在关税壁垒方面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贸易保护。

  国家为了保护某些相对较弱的行业,诸如保险、汽车等行业,能够在入世后有一个更为有力国内外的竞争条件,从而对其在关税壁垒方面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贸易保护。这使得国外的同类型产业,在国内失去了竞争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我国的进口需求。但2005年后许多行业和产业的保护政策将逐步取消,一些弱势产业的竞争力在近几年并没有得到根本加强,如农业,一些相对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如家电、纺织等,则面临如何开拓国际市场、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等问题。

  原因分析

  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顺差的扩大,既有主观因素的影响,也有客观因素的作用。从主观因素来看:一是我国处在特定的历史发展时期,生产力大幅提高,但消费需求有待进一步扩大;二是全球制造业向我国转移,形成了门类齐全、配套能力较强的制造业体系,对一般产品的进口需求减弱;三是我国政府推进出口行业发展壮大,扶持进口替代产业日趋成熟;四是国家为了保护相对较弱的行业,从而在关税壁垒方面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贸易保护。从客观因素来看:一是世界经济增长势头良好,外部需求强劲,拉动我国出口增长;二是国内投资增长趋缓,国际市场石油等资源性产品价格上涨影响了进口,却带动了出口;三是一些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技术出口多重限制,进一步扩大了中国贸易顺差;四是我国的人民币汇率被低估。

  2005年上半年,我国国民经济较快发展,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外国直接投资保持较大规模。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673亿美元,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383亿美元,6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7110亿美元。上半年,经常项目顺差673亿美元,同比增长801%。

  经常项目顺差增加主要是因为货物贸易顺差大幅上升。上半年,我国货物贸易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按国际收支口径,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为6307亿美元,同比增长24%。其中,出口3425亿美元,进口2882亿美元,分别增长33%和14%;货物贸易顺差542亿美元,增长823%。

  我国国际收支账户的变动及构成分析

  (一)经常账户的变动及构成分析

  我国国际收支中的经常项目长期保持顺差。在1999—2008年间经常项目呈现顺差不断拉大的趋势,2008年达到最大值(4206亿美元)。2008年后我国经常项目顺差虽然有所下降,但还是保持在2000亿美元左右上下波动。

  根据国际收支平衡表,初次收入基本保持逆差,二次收入(经常转移)近年来逐渐减少,我国经常账户的顺差主要由贸易和服务构成。

  而在1999—2017年贸易与服务项目中,服务项目的余额减少,逆差逐步扩大,货物项目的余额则一直保持着较高的余额,这说明我国长期持续的经常项目顺差主要是由对外贸易出口支撑的。服务项目反而造成了对经常项目顺差的侵蚀。

  (二)资本与金融账户的变动及构成分析

  我国国际收支中的资本与金融项目基本呈现顺差。1999—2014年间只有2012年出现逆差并很快返回顺差态势,2013年顺差达到最大值(3461億美元)。2015年、2016年由于“一带一路”的实施以及自由贸易协定的签订,我国资本与金融账户出现逆差。虽然2017年又重返顺差,但顺差的金额已有所降低,我国开始逐渐摆脱资本输入的被动态势。

  在资本与金融账户中,金融账户占比较大,是影响资本与金融账户变动的主要因素。而在金融账户中,顺差的最大贡献者是直接投资,1999—2011年直接投资不断扩大,尽管2008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有所降低,但危机过后又大幅上升,2011年达到最大值顺差(2317亿美元)。

  2012年以及2014年以来资本与金融账户出现逆差,主要是其他投资项目的变动导致的。这里的其他投资项目指的是“一带一路”建设,2015年中国企业共对“一带一路”沿线相关的49个国家进行了直接投资,造成了资本与金融账户的逆差。

  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成因分析

  (一)外部成因分析

  1.人民币汇率的影响。2005年,我国对人民币汇率制度进行改革,形成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叶亚飞(2017)在其文章《人民币汇率是否被低估——基于BEER模型的实证研究》中通过实证证明发现,“8.11”汇改之后人民币汇率被低估5%~6%。由于我国的汇率制度不是完全自由浮动的,所以市场无法真实体现人民币的价值,被低估的人民币促进了出口,带来了经常项目的顺差。

  2.国际利率的影响。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很多国家的利率大幅降低,而中国因本身经济模式的独特性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少,大量资本出逃到中国,造成了中国资本与金融账户的顺差,而2015年后,美联储不断加息,导致部分资金从我国流出。

  (二)内部成因分析

  1.贸易与进出口的顺差。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由于缺乏资金、技术,我国鼓励加工贸易业的发展,拉开了“中国制造”的大幕。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中国制造更加走向国际,成为我国参与全球分工的主要形式。中国的加工贸易业很好地利用了早期中国劳动力廉价的优势,为中国的对外开放找到了一个迅速有效的道路。但是从长期来看,加工贸易处于产业链的底端,环境污染严重,不利于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随着中国人力资源成本的逐渐提高,中国加工贸易业的优势也将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而消失。

  2.对于外资的引进战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开始了引进外资的道路。为了吸引外资,我国为外资提供了“超国民待遇”,对内外资企业实行不同的税收制度,给予外资企业优惠的税收待遇。

  3.储蓄投资失衡。中国的传统让我国居民生活一直保持着高储蓄、高投资、低消费的状态。首先,高储蓄带来的问题是储蓄向投资的转化问题。在我国的金融体系中,银行占主体,而债券和股票市场则处于次要地位,因而大部分的储蓄归于银行。银行对于资金的用度一方面要求回报,但更大一方面要求资金的安全性,因而银行信贷主要流向个人住房贷款、大型企业贷款等,对于新兴产业和中小企业则过于严苛,导致了高储蓄向投资转化的低效,市场从而要求更多的外资引进,导致资本与金融账户的顺差。其次,高投资率带来的是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而低消费则导致了产能无法在国内被消化,需求与供给产生矛盾,产能过剩,只能不断向国际出口,导致了经常项目的顺差。

  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影响分析

  (一)积极影响

  1.改善经济和就业状况。根据国民收入等式Y=C+I+G+NX,一国的GDP是由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组成的,我国国际收支的双顺差使得NX扩大,拉动了我国的GDP。另外,对外资FDI的引进促进了本国产业的发展,同时也为我国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改善了就业状况。

  2.增加外汇储备,增强偿付应对能力。国家外汇管理局官网数据显示,1999—2014年我国我外汇储备余额一直在增加,根据国际收支平衡公式CA+K=0,储备账户变动额△=-[CA+K(除去储蓄账户的资本与金融账户)]。1999—2014年我国国际收支长期保持双顺差并有不断增加的趋势,因此CA+K(除去储蓄账户的资本与金融账户)也在不断增加。双顺差导致了储备资产的增加,使得我国的外汇偿付能力和汇率调控能力提高,政府能够更好地维持本国货币的币值并维持外汇市场的稳定。

  3.有利于出口的发展,促进我国制造业的改善。前文分析到经常项目的顺差主要是由贸易的顺差导致的,而贸易的顺差主要是由我国加工制造业的出口导致的。随着中国制造大量的出口,我国商品的质量也在不断受到各国标准的限制与检验,国际市场给我国的加工制造业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在这样一个市场的推动下,我国的制造产业将不断改良更新以适应国际的变化发展,从某种角度来说促进了我国产业的发展。

  (二)消极影响

  1.资本对外依赖程度高,经济存在运行风险。对外商投资的引进与鼓励导致外商投资的大规模增加,导致资本与金融账户的顺差扩大,但是外商投资的引进不断增大很可能会产生对外资的依赖性和自我发展的独立性之间的矛盾,外资相比较国内资本在某种意义上具有不可控性,而资本的逐利性也必将导致我国产业利润的外流。我国想要获得独立的发展,想要建立更加完善,更加坚固的经济体系,应该将本国资本作为行业的基石,促进和利用好国内资本。

  2.外汇储备成本高。截至2017年底,我国的外汇储备已达到32359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一。然而,我国要应对汇率的变动,维持国际收支的稳定并不需要如此庞大的外汇储备。持有过多的外汇储备带来的将是资源的浪费,放弃了资金其投入生产创造价值的机会成本。

  3.加剧国际贸易摩擦。近年来,美国与我国的贸易摩擦加剧,“贸易战”成为年度热词。由于中国加工贸易发展迅速,生产产品成本低,具有竞争优势,出口到国际市场上,对国外的产业产生了冲击,破坏了其他国家的市场秩序,自然会遭到他国的抵制,产生贸易摩擦。

  调节国际收支状况的对策建议

  (一)推动加工贸易业转型

  长期以来,我国都以加工贸易业的身份进入国际市场,虽然这在早期使得我国“走出去”战略获得成功,但是长期来看并不利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随着中国经济的逐渐兴起,教育水平及劳动力资本的提高,我国应该逐渐向高新技术产业迈进,逐步推进我国加工制造业的转型,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将“中国制造”转变成“中国发明”。

  (二)实施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

  我国在汇率制度改革方面应逐步消除限制,扩大汇率的浮动幅度。汇率的自由浮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外部变化对本国货币的冲击,抵御通货膨胀的国际传递,维持经济运行的稳定。除此之外,汇率的自由浮动还有利于短期资本的流动,以市场的方式对资本进行高效的调配,促进国际收支平衡。最后,在自由浮动的汇率下,我国就不再需要大量的外汇储备,由此可以避免外汇储备的管理问题,也有利于分散外汇储备价值的变动风险。

  (三)改革外汇储备管理制度

  针对我国逐步增长的庞大外汇储备,我们需要更加合理有效的外汇管理制度。首先,我们应提高外汇的使用效率,利用外汇储备支持国战略性企业的发展。变货币外汇为实物、资本外汇,藏汇于民,优化外汇储备的结构。

【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原因与影响分析】相关文章:

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成因、影响及对策研究10-10

双顺差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10-13

解决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对策10-13

我国贸易顺差的主要影响08-15

对我国贸易顺差发展进行分析10-10

FDI对我国国际收支的潜在风险分析10-13

对我国近几年国际收支持续顺差总体扩大化的再认识10-10

影响我国农业保险的几个因素分析08-29

要素价格变化对我国出口的影响分析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