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养老方式选择与保障体制的建立

时间:2020-08-02 14:37:28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论养老方式选择与保障体制的建立

     【摘要】 随着中国即将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人的安顿、赡养将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这一问题不仅涉及到老龄人的照料、护理和安顿等生活问题,而且还涉及到有关制度安排问题。制度建立可以解决老龄人一些实际问题,但制度必须基于现实而建立。
  【关键词】 养老方式选择 家庭养老 保障体制
  在未来几十年,中国的老龄人口将急剧增加,人口结构的这一发展趋势不仅关系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而且更关系到社会许多问题。中国必须尽快建立一个良好的养老体制以应付这种变化。在人口结构发生变化、老龄化带来养老保障制度压力不断增大的背景下,中国同世界上许多国家一样,试图通过养老保障制度转轨解决养老问题。在转轨实践过程中,由于制度设计和实际操作等方面的原因,效果不能尽如人意,出现了诸多方面的问题。其它老龄化国家面临的最重大阻障同样也困扰着中国。
  人们只要谈论养老问题,基本上是谈养老制度问题,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仅仅是从一方面解决了老龄人口晚年生活的资金来源保障问题,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老龄人都能得到“老有所养”。老龄人日常生活的料理、赡养、就医、护理以及精神生活,特别是在老人病重下的看护和临终关怀等现实问题不是一个制度所能解决的。更何况我们目前制度的建立仍处于初创、变革阶段。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制度必须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之上才能有效。在这一现实下,我们要建立和完善养老制度,必须根据国家的实际情况并借鉴国外的经验全面考虑。
  
  一、基于中国传统文化下的养老方式:家庭养老
  
  1. 家庭养老:中国传统文化所决定
  老龄人、子女与社会构建的“三点”;父母之间的纵线关系、家庭与社会之间的横向关系所构建的“两线”是中国崇老文化的基本要素。 它构建了一个点线交合、纵横交错的文化体系。形成了中国家庭养老的文化渊源。
  在“三点”关系中,贯穿着老人具有“至高无上”,即“老则贵”的观念,作为儿孙生命繁衍哺育者的老人,理所当然地享受着子女们的侍奉。《礼记》、《家训》中对此多有记载。从孔夫子的“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无怨”,到宋代的“不用父言,便是忤逆不孝”,均勾划出子女对父母的绝对服从。《礼记》中对子女的诸多限制,均将父母的意志作为家庭的唯一意志,子女也仅能将自己的意志完全纳入父母的意志之中 。
  在“两线”关系中,父子之间是一种反馈式的血缘关系。在传统生产方式的环境中,父母们既然养育了子女,那么老年父母接受子女的侍奉,自然是天经地义的;子女们既然受恩于父母,那么侍养父母,遵从父母的意志,自然也是顺理成章的。所以,父母之间的纵线关系奠定了“老则贵”和“唯父是从”观念的'基础。家庭与社会之间是相互依存的政治关系。家庭内父子关系是社会上君臣贵贱关系的根基,社会上君臣贵贱关系则是家庭内父子关系的印象。所以,家庭与社会之间的横向关系决定了“以老为贵”、“唯父是从”观念之间的依存关系。
  中国敬老观念促成了崇老文化的形成,而崇老文化的形成必然会对中国的家庭养老产生巨大的依托作用,它是通过“正名、导向、监控、强化”方式影响着中国家庭养老的客观必然。
  
  2. 家庭养老:中国老龄人首选养老方式
  (1)家庭养老是老龄人的自然选择
  中国人习惯于在青壮年时期,将自己的全部收入和积蓄用于养育子女和置办家产等方面,并在老年时全部交给子女掌管,不预留自己的养老费用,而是由子女担负起自己年老时的供养责任。表面看来,这是晚辈对长辈哺育自己的一种回报或反哺,其实质上则是老龄人对自己青壮年时期劳动成果的延期享用。这是中国家庭养老的经济基础,更是我国家庭养老传统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内在机制,它是任何一个西方国家所不能比拟的,也是中国老龄人的一种自然选择。而且,相对于城市而言,中国的农村老人普遍缺乏稳定、可靠的经济保障,因此,无论是在精神上,还是在物质上,农村老人都必然依靠家庭成员的赡养来维持生活。

【论养老方式选择与保障体制的建立】相关文章:

解决中国养老保障问题的实现方式与步骤12-18

论养生与养老的区别12-22

养老保险体制改革的方向与对策03-30

并购财务方式与资本结构的选择06-12

企业筹资方式的比较与选择09-09

排水体制的类型选择11-13

销售结算方式选择与纳税筹划10-19

互联网整治方式与自律体制探讨论文08-30

能源管理体制建立方法11-09

怎样选择正确的货运方式-选择正确货运方式的方法11-12